美國海軍在過去五年內,一直研究如何降低水面艦艇航行中的碰撞事故。
2017年夏,先後有兩艘「伯克」級驅逐艦發生嚴重碰撞事故。6月17日,「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與一艘集裝箱貨輪相撞,造成7名船員死亡。調查人員發現,碰撞起因是驅逐艦進行了一次令人費解的航向改變。8月21日,「約翰·S·麥凱恩」號驅逐艦在馬六甲海峽與一艘油輪相撞,造成10名船員死亡。
▲ 2017年12月1日,碰撞受損的「伯克」級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被裝上重型運輸船,準備運回美國維修。
▲ 2017年8月21日,拖船協助「約翰·S·麥凱恩」號驅逐艦駛向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該艦在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以東航行時,與商船相撞。
2018年,美國海軍太平洋水面部隊成立了人為因素監督委員會。他們認為其實在2017年,海軍就已經暴露出水手工作過度、維修工作拖延的安全警告。2017年初,「安提塔姆」號巡洋艦在東京灣擱淺,泄露1100加侖燃油,維修費用耗資420萬美元;5月,「尚普蘭湖」號巡洋艦與一艘韓國漁船相撞。2017年11月初發布的審查指出了一些問題:航海技術差,沒有遵循安全的航行慣例,人員準備狀態下降,維修工作拖延等等。但這些沒有引起海軍的重視。
2017兩起嚴重事故後,相關機構就制定最低安全標準向海軍艦隊提出了117項建議。人為因素監督委員會等機構也在通過改進組織制度、訓練、人員配備政策和維修優先順序等措施,來提高美軍艦艇的安全性。
比如負責太平洋地區的第七艦隊和第三艦隊,2019到2021財年間,所有的86次維修延長申請都被批准,即便是這些延長會推遲艦艇的部署行動時間。已經部署的艦艇,如果某些系統發生故障,達到紅線標準,就需要返航,除非得到作戰指揮官的豁免。
委員會還重點著手解決水手疲勞問題,這被認為是2018年兩次重大事故的一個因素。他們通過收集整理海量數據,比如水手每晚的睡眠時間、接受過多少培訓、能力測試得分等等,研究碰撞事故的統計學概率。比如艦上的工作時間表雖然考慮了晝夜規律,以及水手每天至少有7小時睡眠時間,但調查數據顯示,水手們並未像指揮官們以為的那樣,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有時水手會利用睡眠時間來完成文案工作或與親人交流。委員會為此研究了一些改進措施,比如改進顯示器、遮光窗帘、床墊,幫助水手提高睡眠質量。
還有增加心理健康、海上安全氣候評估等數據,提高安全預測能力;使用預測性維修和數據分析工具來提高準時維修率,並將維修和訓練時間的優先順序規定下來,嚴格執行;艦艇部門主管要參加船舶駕駛的繼續培訓,通過評估後才能繼續任職等等。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比如疲勞問題還沒得到徹底解決,2021年夏季的一項調查表明,90%的水手遵循了晝夜值班規律,但86%的軍官沒有保證每天7小時睡眠,其中三分之二只睡了5小時。
投稿郵箱:bqzs@co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