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某國試飛了一個1噸級的新飛行物,很明顯這不是某種即將進入現役的作戰飛行體的原型機,而就是一個單純的測試性裝置。因為負責試飛的只是該國的一個研究機構而不是其空軍。這個飛行物對外宣布的名稱也非常奇怪,叫做「隱身機翼飛行試驗平台」。僅僅看這個名稱就足夠讓人疑惑。難道測試的是未來某一架隱身飛機單純的機翼部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飛機都不可能單純只試飛機翼,而不是測試整個飛機。歷史上基本不存在單純試飛測試某種飛行體的機翼部分,因為任何飛行測試體在具備機翼的同時,也必須具備發動機、油箱、控制系統和起落架等主要的構成物,不可能讓一個機翼部分單獨飛起來的。就算進行試飛的是風箏,也需要風箏線進行牽引,否則像飛翼一樣的風箏,
也無法正常地飛起來。而看其名稱,這還是一個具備一定隱身能力的測試體。因此如果不是這次測試項目的英文表達本身就有問題,那麼肯定是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不太專業的錯譯。如果說是隱身飛翼飛行試驗平台。把其中的「機翼」一詞改成「飛翼」,或者「飛翼體」,那麼意思就相對準確得多了。實際上這次首飛的,就是一個小型的飛翼體無人機。而在當今的全球,不論這種飛翼體無人機是否真的能夠實現隱身能力,但是其外形如果整體上像縮小版的B2。也就是類似於X47B、歐洲的神經元或者GJ11等大型飛翼無人機,那麼大多數自然而然的就認為這類有人或者無人的飛翼體飛行物同時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實際上在除了以上提到的X47B等3種無人飛翼體之外。當今全球已經進行過試飛測試的;
還有S70獵人大型無人等。因此南亞方面剛剛飛上天的這個隱身飛翼體,在全球還可以暫時排名前5位的水平。而實際上一些大國全面測試過的大型飛翼體無人機絕不是只有一種,單獨一國經過測試或者已經進入實際部署的類似的隱身飛翼體可能就有三四種之多。不過作為同一國別推出的所有類似的無人飛翼體飛行物只算一個名額,這樣才能讓南亞方面剛剛上天測試的無人機可以勉強進入全球前5的行列。已經進入了全球前5,雖然不是絕對的領先,但是與大多數更落後的國別對比,仍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先對比完了「先來後到」的江湖地位,不妨再在技術水平上橫向對比一下。這一比不要緊,就讓南亞方面剛剛上天的所謂隱身飛翼體立即相形見絀了。因為整體上對比前面的4種,這個新來者實在是太小了。
這個新測試的飛翼體飛行物,早在2018年據說就開始了項目的規劃,一開始被叫做SWIFT ,就是敏捷的意思。後來項目好像又改了一個本地化的稱號,實在是不好記憶,於是還是叫它SWIFT隱身無人機。SWIFT的最大長寬都不超過5米,長度可能只有3米多,翼展最多也只有4米半。也就是比2輛家用小型轎車並排在一起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小。對飛行物來說,如此的尺寸,還是飛翼體布局,導致其全重只有1噸上下。配備的發動機是前蘇聯方面使用的巡航導彈上面的小型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還不到700公斤,但是推動1噸級的全重已經綽綽有餘。相對之下,更早出現的其他4種隱身飛翼體無人機,都要比SWIFT大出至少一個數量級。比如X47B隱身無人機,全長11.63米,翼展 18.92米,摺疊後9.4米,機高3.10米,空重 635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 20215公斤。
配備動力為1台普惠F100-220U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在8噸以上。而GJ11的各種參數估計與X47B大同小異,也是配備單台8噸以上推力的中推渦扇發動機作為主動力。歐洲方面推出的神經元無人機,空重超過4噸,最大起飛總量在10到12噸之間,後期採用M88型渦扇發動機,這也是陣風戰機當前的御用發動機,仍然屬於渦扇中推的一種。第四種S70獵人無人機的機身長度達到14米,翼展寬度達到19米,空重5噸,其最大起飛起飛重量同樣是20噸,採用最大加力推力8.5噸級的單台RD33發動機,這本身也是米格29戰鬥機的原配發動機。這樣對比下來,全重只有1噸,採用巡航導彈發動機完成首飛的SWIFT,更像一個玩具一樣的存在。但是所謂一寸短一寸險。越小的飛行物不是越好隱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