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處於一戰期間,當年還是以栓動式步槍為主的時代,但那個時候的中國就成研發出了半自動步槍。
並且是獨創技術,完全自主研發。
開創第一支國產半自動步槍的那個人,就要從劉慶恩將軍說起。
劉慶恩,出生於1869年四川德陽,曾畢業於廣東水師學堂,隨後在湖北槍炮廠實習,之後又去了日本東京大學進修,最後還在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考察了兩年。
在出國留洋的這些年裡,也讓劉慶恩接觸到西方的軍工技術,同時,這也使得他對槍械武器的設計有了一定的才能。
在他回國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劉慶恩被任命為漢陽兵工廠的總辦,也就是廠長。
在戰爭陷入焦灼狀態時,劉慶恩意識到栓動式步槍的火力不足和射速慢的缺點。
為了改變這些,能讓單兵增強火力,增強作戰效率,於是,劉慶恩將軍就展開了他半自動步槍的設計方案。
但由於當時一直處於混戰狀態,缺乏經費,這使他研製半自動步槍的道路十分坎坷。
當時的劉慶恩到處籌藉資金,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在1914年,終於完成了半自動步槍的設計,被命名為:劉將軍步槍、劉式半自動步槍或者自裝槍。
劉將軍步槍的自動方式很獨特,與正常的導氣式武器有所不同。
在槍口處安裝了一個槍口罩,當發射時火藥所產生的燃氣,會推動槍口以及氣筒向前運動,從而就帶動了一整套連桿機構,可在這一個動作上完成自動上膛、拋殼、推進彈藥。
劉慶恩還考慮到防止士兵在緊張時浪費彈藥,結合了半自動與栓動步槍的混合式設計。
為該槍設計了一個導氣箍,上面帶有氣孔,如果在切換單發射擊模式時,就可將這個裝置轉動一下,將氣孔朝外,在開火時所產生的氣體,就會通過氣孔排到外部,從而衝擊力就不會再將槍擊推送回去,這樣就實現了單發模式。
而在進行手動單發射擊的時候,槍栓採用直拉式設計,在射擊速度上,也要比同時代的毛瑟步槍或恩菲爾德步槍更勝一籌。
劉氏步槍的基本參數。
彈藥方面:發射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
彈倉容量:6發,為不可拆卸式彈倉。
理論射速:每分鐘45~50發左右。
全槍長度:1225毫米。
槍管長度:647毫米。
槍口初速:780米每秒。
槍身重量:加裝刺刀後為5千克。
在1916年,由漢陽兵工廠手工打造出了兩支樣槍。
同年9月,劉慶恩來到北京楠苑院射擊場進行測試,但是由於漢陽廠所製造的彈簧質量不合格,最後導致該槍的測試失敗。
但劉慶恩並沒有就此放棄。
於是,他帶著劉氏樣槍和圖紙親赴美國,想讓普惠公司為其代工,改用由機器加工出來的彈簧,並製造出了第二批樣槍。
當時的美國人見到劉氏半自動步槍都非常震驚,想不到那個時候技術落後,而且還處於混戰狀態下的舊中國,竟然能獨立研發出半自動步槍,還被美國人稱為:劉將軍式半自動步槍。
後來劉慶恩使用第二批樣槍和之前的第一批樣槍進行測試對比,結果第二批改用美製彈簧的樣槍完全通過了測試。
1918年,劉慶恩從美國返回,併購買了大量可製造槍械的設備和材料,但在回國的途中,卻突然發生沉船事故,不僅損失了所有設備,劉將軍的兒子也和船上的多名遊客喪生。
到了1919年,沉入海底的機器被打撈了上來,之後投入使用,但劉慶恩這位傑出的軍工人才卻不斷遭到軍閥們的排擠,因為自己的事業,再加上兒子的去世,讓劉慶恩突發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只能因病辭職。
最後,1929年劉慶恩將軍在上海去世,享年60歲,之後他的這支步槍也沒能實現量產裝備。
在當時國力貧弱,在毫無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居然完全自主研製出了半自動步槍,這讓西方人都大吃一驚。
但只可惜當時的環境、當時的情況、落後的條件,還有最重要的就是,當時人們的思想落後,沒意識到這種武器在未來的重要性,最後沒能使得這支首款自主研發的半自動步槍大放異彩。
劉氏半步槍的設計,在當年也是最超前的,後來二戰期間的美國加蘭德M1半自動步槍、德國G43半自動步槍和蘇聯SVT-40半自動步槍,都採用了劉氏半自動步槍的自動原理。
尤其是加蘭德M1,動作、原理都與劉將軍步槍很相似。
而如今僅存的劉將軍式半自動步槍,卻成為了美國博物館的收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