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熟悉近代史的都知道,「塔山阻擊戰」是我軍歷史上打過最艱難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最終能夠獲得成功,有一個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說他是大功臣一點都不為過,他就是吳克華,有著「塔山英雄」稱號。
1913年,吳克華出生在戈洋縣,家庭條件很普通。那個時候,社會局面比較動蕩,他看盡了群眾遭受的苦難,見到過很多家庭妻離子散。
為此,他內心升起了一顆拯救廣大群眾的火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決定干出一番事業。
01
1928年,戈橫暴動發生,領導者是方誌敏,暴動之後,紅10軍組成,接著,軍校出現。當吳克華得知這樣的消息後,第一時間進入了學校學習,這樣的機會不多,他認為必須要抓住,只有抓住機會,才能學習本領,為日後痘敵打下基礎。
剛進入軍校時,吳克華的表現一般,甚至有時候還拖後腿,沒少被教官訓斥。據了解,有一次吳克華將訓練的槍支弄丟,氣的教官不知道說什麼好,想過將他開除。
在軍校,丟掉槍械是一件沒法原諒的事情,畢竟槍械是軍人的底,沒有槍械就像是廚師沒有了刀。
方誌敏得知此事後,將吳克華叫到了身邊,狠狠訓斥了一頓。對於犯下的錯,吳克華進行了檢討,吸取了教訓。當時,革命正值用人之際,也就沒有開除他。
後來在訓練中,吳克華開始改變,比別人多練,比別人多學,很快,吳克華在部隊脫穎而出,成了榜樣人物。對於他的改變,學校是看在眼裡的,為了鼓勵他,將他任命為了大隊長。其實,學校這樣做也是為了激勵其他學員,只有共同努力,革命之路才會越加好走。
02
當上隊長之後,吳克華不敢鬆懈,對待事情更加謹慎認真,立下過不少戰功。
後來,吳克華成了紅10軍的骨幹,先後跟隨部隊參加了長征,經歷了反圍剿。長徵結束後,他被組織上派到了紅大進行深造,在他的身上,組織上看到了希望。
1948年,正值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吳克華擔任了山東縱隊支隊副司令,後來又成為縱隊司令,主要負責塔山陣地。
塔山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很有戰略意義,從這裡可以直接進入遼瀋平原,一旦這裡出現問題,那麼我軍就會陷入被動。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東野將錦州的駐軍已經包圍,為了救錦州的駐軍,蔣介石親自到了瀋陽,調了5個軍支援,當時國軍方面的發展態勢本身就不好,再丟掉錦州可就更難了,所以還派了海軍和空軍,下了血本。
對於蔣介石的排兵布陣,東野下了命令,讓四縱隊必須守住塔山,不能讓敵人走過。一旦讓敵人匯合,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將打水漂。
10月10日凌晨,國民黨方面派了四個師的兵力,朝著塔山陣地猛攻,在四個師的背後,還有飛機、戰艦、火炮掩護。如果單單從火力程度來說,我軍根本沒法比。交戰之後,雙方損失都很大。
03
很快,雙方開始對陣地展開爭奪,誰也不讓誰佔領。當時的戰鬥是非常激烈的,血腥味十足。
經過6天的戰鬥,四縱隊圓滿的完成了任務,沒有讓敵人走過。這是一次壯舉,要知道,敵方的兵力可是我們解放軍的四倍,而且還有強大的火力支持。
塔山阻擊戰,我軍總共殲敵6000多人,為錦州方面爭取了時間。也正是因為這場戰鬥是吳克華指揮,他成了「塔山英雄」。
當然了,嚴格一點來說,所有拚命戰鬥的都是英雄。
新中國成立之後,吳克華先後當過兵團副司令、海軍軍區司令等職位。參加第一次大授銜時,他獲得了中將軍銜,非常了不起。
1980年的某天,吳克華見到葉帥,葉帥說了這樣一番話——「你真是不得了,五大軍區的司令員都當過,當司令員的次數來到了16次,妥妥的司令員承包戶啊!」
1987年2月,吳克華永遠離開了人世。臨終前,他留下了遺言,將自己的骨灰埋在塔山,要和那些犧牲的戰士在一起。
結語
雖然吳克華已經離開我們很多年,但他的事迹不會磨滅,會一代代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