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2022年06月30日22:39:23 軍事 1776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59年8月的一天,數支武裝部隊從印度西部軍區出發,鬼鬼祟祟地越過中印邊境,開始了無恥地劃地侵略活動。

兩個月後,隨著多個侵略據點的成功建立,印軍彷彿嘗到了甜頭,變本加厲地在我國境內前進、深入,野心勃勃。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1959年10月20日,空喀山口事件

不可避免地,印軍終究還是在西部高原的巍巍群山間,與我軍產生正面衝突,雙方劍拔弩張,戰鬥一觸即發,這便是著名的空喀山口事件。

此次戰鬥中,我軍在敵方打響第一槍後,以寡敵眾,俘虜了多名印軍軍官及士兵,而己方僅一人傷亡。

本以為此次戰鬥能讓碰一鼻子灰的印度消停下來,萬萬沒想到,印方卻以此為由,更加跋扈地派遣軍隊朝我國邊境襲來,並於1962年率先打響了全面進攻西藏的第一槍。

印度為何有底氣向我國宣戰?我國又是如何對其進行反擊的?戰爭的結果又是怎樣的?接下來,請隨筆者一同揭開歷史的帷幕,細品這場教科書般的戰役。

印巴分家與暴躁鄰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以英法為首的老牌殖民國家國力大幅度衰減,尤其是曾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如今已是日薄西山,帝國昔日的榮光已被掃入歷史的故紙堆,往日不再。隨著宗主國的落寞,過去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原住民看到了希望,一場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在全球爆發。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蒙巴頓

英法等國無力再維繫與殖民地的關係,所以乾脆好聚好散,還能撈一個好名聲,至於我們今天的主角之一——印度(或者說印度共和國),便在這場浪潮中誕生。

說到印度獨立,那就不得不提起一個近現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當時英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二世祖之一、虛榮和草包的代名詞、印度殖民地的末代總督——蒙巴頓爵爺

在當初印度鬧獨立時,就是由他提出了一個「蒙巴頓方案」,這個方案可以說是十分腹黑,極具英國外交特色。

方案將印度殖民領分為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兩部分,又製造了克什米爾這樣的爭議地帶,使得印巴至今為了邊境問題干戈不斷,勞民傷財,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了。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且說回印度獨立後,雖然我們都知道印度內部問題很大,諸如「種姓制度」、「宗教衝突」等。但不得不承認,印度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它不僅三面臨海,還是連接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節點。國內平原較多,適合發展規模化農業,再加上本身是人口大國,土地面積也不小。所以,在前期靠著吃人口紅利,很容易便能發展起來。

但是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問題,作為我們西南邊陲的重要鄰國,印度發展起來後,對我國是好是壞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已有逾百年的歷史,整個社會風氣在百年的熏陶下幾乎完全向西方靠攏。

領導印度獨立的幾位領導人,尼赫魯、甘地真納接受過西方精英教育的培養,所以哪怕在獨立後,印度始終將英國當作自己的「親爹」,兩國關係匪淺。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甘地

其次,在二十世紀60年代前後,我國與蘇聯斷交,與美國的關係也並不和睦,可以說一口氣與兩極都杠上了。

所以,為了遏制我國在亞洲的發展,在南亞扶持一個我國的陸上鄰國對於美蘇來說無疑是最優解了。

雖然在印度50年代建國初期,國內局勢並不穩定的情況下,與我國的關係還算和睦,周總理還曾飛往印度與尼赫魯會晤,並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時兩國可以稱得上是和和氣氣的鄰居。

可這樣的局面維持不到十年便破裂了。

在美蘇的援助下,印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正所謂「酒足思淫慾,吃飽沒事幹」。

這時的印度覺得自己強壯起來了,就忍不住向周邊國家秀一秀自己的肌肉,不僅發動了多次印巴戰爭,還恬不知恥地制定了一個所謂的「大印度聯邦」計劃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周總理和尼赫魯

這個計劃總的來說和日本昔日的「大東亞共榮圈」幾無二致,在了解到這段歷史時,實在是令筆者啼笑皆非。

通過文章開頭的那場衝突,想必大家都能猜到,中國自然也被印度列入了所謂聯邦的領土範圍之內。

而面對這位極度膨脹的暴躁鄰居,我國又將如何應對?大家拭目以待。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關於中國和印度的領土爭端,主要集中在「麥克馬洪線」及阿賽克欽地區兩個焦點,大家可以理解為是印方鑽歷史空子,硬拗出來的領土宣稱,我國官方從未承認過。

但前面也說過了,印度畢竟是繼承了「親爹」英國的殖民擴張主義,一天天的就惦記著吃地。

說回當時的國內局勢。中蘇關係破裂後,北邊蘇聯陳兵百萬,亞太地區美國島鏈重重,國內又剛從三年困難時期掙脫出來,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麥克馬洪線

印度的狼子野心,我國領導人又何嘗看不出來,但為了先把局勢穩定下來,我國並不願意樹敵過多,所以在領土爭端上,我國還是願意有所讓步。

為此周總理特地飛了趟印度,與尼赫魯商議此事,總理會談大體上的意思就是:我們同為第三世界世界國家,何必自相殘殺呢?大家各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好嗎?可千萬不能上了美蘇的當,讓他們一邊看戲一邊漁翁得利。

尼赫魯可不吃這一套,他心想:中國居然主動過來求和了,說明傳言不虛,中國的軍事實力被經濟拖垮,變得不堪一擊,正是入侵的大好時機!

於是,面對周總理的好言相勸,尼赫魯並不領情,甚至直接公開宣布:

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隨後,印度在中印邊境投入大量兵力,對我國邊防部隊展開大規模進攻。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面對來勢洶洶的印軍,我國領導人終於意識到,看來只有以打促和,才能讓這個鄰居安分下來。

1962年10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毛主席表示:

「1959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 ,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作為新中國最偉大的軍事家,毛主席參與了對印反擊戰的策略制定。

此時距離上一場大規模戰爭(抗美援朝)已過去十年之久,不少年輕的戰士沒有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所以在軍事會議上,毛主席曾問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聽說印度的軍隊還有些戰鬥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呀?」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張國華

張國華回答:

「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得贏!」

毛主席又說 :

「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時,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佔了我國的領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

所幸,毛主席的擔憂並沒有成真。

其實在戰爭的第一階段,我軍便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而這一過程僅用了八天。

邊境東段,我軍全殲印軍王牌第七旅及其他印軍一部,殲滅印軍1900餘人。

在戰線西段,即與新疆接壤之處,我軍奔襲數千里,一舉拔除印軍37個據點,一路上勢如破竹,印軍毫無還手之力。

第一階段結束後,由於擔心補給線拉得過長,我軍決定暫時後撤,既是為了補給,也是為了與印度展開和談。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投降的印軍

當時毛主席等人認為:這印軍他不經打啊,還沒真正發力就屢戰告捷,這仗打得沒什麼意思,不如早早和談還能省點開支。

於是,我方再度派出外交人員,試圖與印度進行和談,出乎意料的是,尼赫魯再次拒絕和談。

瓦弄戰役

尼赫魯非常不甘心,在他看來,印軍節節敗退的原因主要是美蘇支援不到位,不然何至於此!

實際上,美蘇其實已經給的不少了。

為了支援印度打這一仗,美國不僅給印度撥大筆經濟援助,還無償提供了18個步兵旅的全套裝備,還有數十架飛機,就連CIA也在為這場戰爭服務。

而蘇聯也不遑多讓,除了將當時最為先進的米格21戰機的圖紙提供給印度,還幫助印度培訓飛行員。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赫魯曉夫

甚至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親自給尼赫魯加油打氣,承諾蘇聯是印度堅實的後盾。

饒是如此,尼赫魯還是不滿足,一方面,他秘密聯繫美國請求支援,另一方面,又緊急動員了三萬軍隊,直撲回撤的解放軍!

尼赫魯這一招確實打得我方措手不及,解放軍因此產生了傷亡,這是開戰以來印軍少有的勝場了。

可是,縱覽全局,尼赫魯發動的突襲卻是一記昏招。

《孫子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打仗時可以用奇招取得勝利,但同時要保證你的基本功、硬實力紮實,否則一兩場小勝改變不了大局,這正是印軍的癥結所在,一支沒有信仰、極度依賴外援的軍隊,終究不堪大用!

當印軍突襲我軍的消息傳到中央後,中央震怒,這印軍他不講武德,那我們便教他!

第二階段的戰役從11月14日打響,21日宣告結束。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俘獲的印軍

在邊境西段,即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方向的戰役中,我軍將祖傳的穿插迂迴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用八個字概括這場戰役便是「打頭 、切尾 、斬腰 、剖腹」,一套戰術行雲流水,一鼓作氣拿下了印軍三個旅,共斃俘印軍准將旅長霍希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打得印軍元氣大傷。

而東段的瓦弄戰場,更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瓦弄位於中印邊境東段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面積約3000餘平方公里,於1942年被英國侵佔,印度獨立後印軍又接管此地。

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印軍在瓦弄這麼個芝麻大點的地方修建了上千座地堡,外圍鋪滿了地雷和鐵絲網。

不僅如此,還將印度的王牌旅——第十一旅調到此地鎮守。

這支王牌旅可不簡單,其中近三成的士兵參加過二戰,且戰績不俗,武器裝備方面更是當世一流,紙面數據非常豪華。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丁盛少將

領受進攻命令的是丁盛少將以及他麾下的五十四軍。

剛接到任務,丁盛將軍便在沙盤上推演起來,儘管戰爭前期印軍的表現非常不堪,但看到手頭上關於瓦弄的情報,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也不禁眉頭一皺,這一仗,不好打啊。

儘管如此,丁盛還是通過勘察地形地勢,制定出「關門打狗」的作戰方案。

印軍瓦弄陣地分為首尾兩端,一面連接西藏,另一面連接印度本土,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利於友軍進駐支援,另一方面則利於守軍及時撤退。

觀察到這一點後,丁盛派遣一個營的兵力迂迴至瓦弄後方埋伏起來,切斷守軍後路,準備瓮中捉鱉。

戰役打響之前,五十四軍130師先行對瓦弄前沿陣地進行攻堅,既是為了試探敵方水平,也是為後續的總攻提供陣地支點。

準備萬全後,由於擔心敵軍忽然增援,所以丁盛將軍沒有拖延,將原定於18日的總攻提前至16號。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地圖上的瓦弄

戰役一打響,雙方都大吃一驚。

印軍吃驚於我方的炮火轟擊恐怖如斯,一輪炮擊過後陣地幾乎寸草不生。

而我方則發現,這印軍所謂的地堡跟紙糊的一樣羸弱不堪。

原本準備好的40火箭筒、75無後坐力炮等直瞄火器簡直就像大炮打蚊子一樣,著實浪費,僅需兩個手榴彈,就能將印軍用樹枝泥土隨意糊成的地堡炸個粉碎。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軍戰士們個個展現出拚命三郎的本色,為了將手榴彈更准地丟進地堡,玩命般地向前突進。

比如戰士陳代富,眼瞅著印軍將剛剛扔進的手榴彈又丟了出去,於是,他依靠地形遮掩身體,悄悄摸近印軍母堡頂部,將一個爆炸筒點燃後順著堡壘的縫隙扔了進去,再用身體將出口處堵死。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憑藉戰鬥本能,他在爆炸筒引爆的瞬間逃離了母堡,而母堡內的敵人全軍覆沒。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陳代富

其後,陳代富又秉持著「輕傷不下火線」的原則,負傷多次仍堅持戰鬥至整場戰役結束。

戰後,國防部授予陳代富「活著的黃繼光式的戰鬥英雄」稱號。

或許是被我軍展現出的驚人戰鬥力所威懾,印軍原先的部署被一一打亂,印軍十一旅旅長考爾慌亂中只想著逃跑,在上飛機之前下達指令,命全軍後撤。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丁盛在戰前埋下的那個伏筆,即以一個營的兵力將後撤的印軍全數阻擊。

就這樣,印軍所謂的王牌部隊以及固若金湯的堡壘,我軍僅耗費十個小時便成功拿下,砍瓜切菜般贏得了勝利。

戰爭結束後,丁盛將軍漫步在狼藉的戰場上,意猶未盡地感慨道:

「什麼狗屁『王牌之師』,比國軍還好打,這簡直就是『大人打小孩』!」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丁盛(右一)

隨著印軍在東西段戰場的全線潰敗,我軍拔除了印軍在中印邊境設立的所有侵略據點。

戰爭目的已經達成,我軍鳴金收兵,並在戰後主動將俘虜、繳獲武器等物資進行歸還。

這一舉動,使我國在國際輿論上佔據上風,既展示了軍事實力,又展現出大國應有的氣魄。

總結

毛主席在戰後總結說 :

「這次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印度人說捉了我們的俘虜,結果交不出一個人來。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十年穩定。」

實際上,毛主席還是保守了,中印戰爭至今已有70年,雖然近些年來邊境的小摩擦小碰撞時有發生,但七十年前的那場戰役餘威猶在,使得印軍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

1962年尼赫魯向美求援,調3萬兵力直撲我軍,丁盛少將:關門打狗 - 天天要聞

中印邊境屹立的國旗

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旋律,在處理外交爭端上,我們都應該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須知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失敗者。

但同時,我們也要牢記歷史,尊嚴只在劍鋒之上,願警鐘長鳴!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著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