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香港「搶人」的新聞刷屏了。
經歷了19年的動蕩,以及近三年的疫情,港府總算是支棱起來了。各種利好政策估計都會慢慢實行。而我也算是趕上了這波特殊時期,兩年沒常住香港,也順利拿到了永久居民身份。原本換永居是要求每年在港時間的,疫情原因,入境處也人性化了許多。當然,要不是疫情,也不會出現長期不在港的情況,彷彿是個莫比烏斯環。
其實,21年初開始,我就沒有常住香港了。當時香港的疫情比內地嚴重許多,家裡人擔心我自己一個人在香港不安全。再加上我當時的工作總要出差,更增加了危險係數。於是我就決定暫時回內地,等通關了再回香港。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次又一次的PUA,至今都沒看到希望。我從回內地「度假」變成了在內地工作。但是,我一直都清楚的是:我的簽證一定不能斷。畢竟就剩最後一次的續簽,說什麼也要堅持住。
思路理清之後,找到了最重要的兩個時間節點,續簽的21年7月以及換永居的22年8月。很多小夥伴可能對續簽的要求不是很清楚,理論上只要你在簽證的有效期內是受雇狀態就行了。當然你所在的公司要有可以僱傭IANG的資質。以及月薪要達到入境處的基本要求,據說是15k左右。
也就是說,我需要提供6月7月的糧單來證明我當下有工作且有能力在香港生活。所以,即使我在21年1月到5月這半年沒有工作,依然拿到了三年有效簽注。如果想要像我一樣,後面依然返回內地,那找工作一定要看好是可以遠程辦公的哦。
就這麼「將就」著過了一年,總算是到了可以換永居的日子。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我8月就趕緊回香港處理這件人生大事。這裡給大家一個小提示,七年的計算是從身份證上首次入港那天開始的。以我自己為例,雖然我每次續簽都是7月,但當年第一次入境的時間是8月。所以入境處會在七年整的那天才開始處理申請,提早遞交了也只是放著的。
按照入境處官網的要求,IANG換永居所需要遞交的申請資料不算多,無非就是證件以及一份申請表格。但是像我這種沒有完全滿足條件的,肯定需要提前做足準備,好讓入境處「法外開恩」。我自己額外準備的資料其實都是在解釋這七年期間出現的連續6個月沒在港的原因。
研究了許多攻略後,我整理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證據」。包括糧單、工作合同、MPF繳付紀錄、稅單、電話賬單、銀行戶口流水。並且附上了cover letter,詳細解釋了超過六個月沒在香港的原因。這封信一定要認真寫,盡量誠懇真實,讓officer感受到合情合理。也要表明自己和香港的密切聯繫。畢竟,政府也不想給出去一個永居名額,但這個人卻沒有在香港生活、為香港做貢獻吧。
接下來給大家說說換永居的流程吧。申請資料可以選擇網上,也可以選擇去入境處25樓遞交。資料多的還是建議親自去比較好,可以一次性交齊。
大概一個禮拜後會收到入境處寄的第一封確認信,信中寫了申請編號。
可以通過這個編號在官網查詢辦理進度,每天上午八點更新。
之後就是漫長的等待審批了,如果有需要候補資料也會在這期間通知。再過了二十天左右,我就在網上查到審核通過了。趕時間的話不需要等第二封信就可以walk in去見主。現場拿到「永居身份資格申請確認信」之後就可以辦理身份證了。
可以選擇網上另外預約時間,或者直接walk in到八樓辦理。順便也可以去四樓把護照也一起辦了,整個過程都相當絲滑。我沒有辦回鄉證,因為需要更多時間,而且我暫時在內地生活還是用內地身份證方便些。
辦完所有的事情,我就立馬預約了深圳的隔離驛站回了內地。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我這麼折騰都要拿香港身份?除了眾所周知的經濟發達、教育醫療福利好、護照免簽國家多;我更喜歡的其實是在香港的生活狀態。這一點在我回內地的這兩年體會更深刻了。
都說內地卷,沒想到這麼卷,每個人都好像被擰緊了發條。工作上要拼了命的升職加薪,生活中要拼了命的趕在三十歲前結婚生子。話題永遠圍繞著房價車貸和孩子,好像不按照這個軌跡就是不對的,生活中完全沒有了自己。
而我在香港的五年,沒有人會規定生活一定要過成什麼樣。有的人租房過一輩子,有的人四十歲了還會回學校讀個書。朋友們聊的最多的是周末去哪裡爬山或者年假去哪裡旅行。想看海的話半小時就能到。
所以,我還是那句:等通關了就回香港生活。
(本文作者:純子)
*圖像影音來自網路和作者,本文版權歸香港體驗官所有,轉載請聯繫香港體驗官微信公眾號(ID:ExperiencehkG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