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全球傑出人才GTI在疫情期間足足火了一年多,當時對於境外申請人來說只有家庭團聚、商業、和GTI三個類型可以申請。配額也從5000個提升到15000個,最後到本財年又驟降到8500個。而技術移民自去年8月恢復部分申請直到現在完全恢復境外通道,不但翻倍了名額,還降低了不少要求。
GTI不香了嗎?是,也不是。近1年的GTI申請明顯節奏放緩。申請要求雖然沒有明顯提高,但獲批效率大打折扣。經過澳洲移民律師的分析,主要有3個原因。
1,作為一個誕生不久的簽證類型,GTI早期申請會比較容易。隨著申請案例增加,澳洲移民局也在逐步規範和提升申請要求。
2,因為官方對GTI的申請要求敘述比較簡易,造成了很多沒理解GTI邏輯的申請人盲目遞交申請。
3,雖然GTI的政策也在不斷增加申請領域,但畢竟已經吸收了近3年的傑出人才,目前並不像初期那樣求才心切了。所以對相當一部分的申請人來說,高效審理可能不再是GTI的標籤了。
本屆技術移民政策各州面對境內和境外的申請人都大放水,個別州還開通了PHD畢業生技術擔保通道。這樣也不但可以分散GTI的申請壓力,還能維持GTI的高標性和小眾化。那GTI和技術移民到底區別在哪裡呢?到底能不能互通呢?
上文提到GTI的審理效率有所降低,申請範疇卻越來越大。申請難度表面看沒啥區別,不過由於GTI是線條很粗的申請類別但審批時卻十分在意細節,經常會發現很多有成就或高學歷的申請人很自信最後卻沒有結果。
從對全球獨立人才申請人的背景要求上來說個性化非常強,並不是誰的收入或者工作崗位職級高或者在職的平台更大就有更高的勝率。不然GTI也可以去設個EOI打分就好了。整體性合理性包括對澳洲未來發展的需求,以及申請人成就的累計和出處等都是考慮因素。
關於GTI和技術類的區別其實顯而易見,技術類是打分制度,高分的申請人更具有優勢。因此湊高分是最緊要的。既然有EOI分數篩選制度,也就意味著這是一種量產的類型。澳洲70%的移民都由技術大類組成也證明了這一點,人才類GTI強調的是個人顯著成就,因此是個性化非常強的一個申請邏輯。
所以如果你的背景可以申請GTI,但同時又符合技術移民要求範疇內確實可以同時考慮。反之即使你的技術移民EOI分很高,但是領域不對,成就不清晰,還是無法被GTI認可的。
從申請工作量來說一個GTI的申請準備耗時一般是技術類的2倍。如果你還在按照GTI看似粗獷的申請要求給自己做背景那建議早點掉頭。畢竟很多人確實只符合技術移民申請,很多人是為了免英語,為了不找澳洲工作而去賭GTI的申請這種可行性會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