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對峙令他國嗅到商機,以色列表態:全力支持印度!這是要薅羊毛的節奏

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印度在這場由自己挑起的與中國的邊境衝突中的劣勢正逐步擴大,而這顯然就給了那些對相關衝突一直蠢蠢欲動的各方勢力介入的契機:據《印度斯坦時報》18日報道,以色列駐印度大使羅恩·馬爾卡已公開表示,以色列將滿足印度在保衛本國免受所有挑戰和衝突方面的要求。

馬爾卡

    當天採訪中,以色列駐印度大使馬爾卡表示:「由於我們兩國有著牢固的友誼,無論印度需要從以色列那裡購買什麼來保衛自己,我們都準備向印度提供幫助,因為這是我們管理友誼的方式,特別是與印度這樣寶貴的友誼。」

其實稍微了解下這兩個國家的歷史,就會知道這位大使純粹是在給兩國臉上「貼金」:在整個冷戰時代,印度人不僅對以色列藉助帝國主義力量「復國」的民族利己主義嗤之以鼻,更因為對阿拉伯國家的同情而幾乎將以色列視為敵人。

以色列軍隊

     直到冷戰結束後,出於為自身國際利益「買保險」的考慮,印度與以色列才終於在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911恐襲之後,美國出於全球反恐布局的考慮也鼓勵以色列和印度與自己建立安全合作聯盟關係,印度與以色列的關係這才逐步升溫,直到今日所謂「牢固的友誼」的程度。

由此可見,以色列與印度之間的所謂「友誼」不過就是在地緣政治中非常常見的相互利用而已,也就是說,以色列與印度在地緣政治事務上支持對方的前提是自身在該地緣事務中也有利益存在,且這種支持也能讓自身受益。

以色列總理訪問印度

     問題在於,如今這場中印衝突與遠在中東的以色列八竿子都打不著。而在經貿上,以色列恰恰正與中國往來得火熱,在國際政治上更是仰仗中國這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支持。一旦以色列支持印度,那麼就意味著以色列必然要得罪中國,而這種在經貿和中東政治上付出的巨大代價是印度根本無力償付的。

也正因為有這層顧慮,這位馬爾卡大使馬上就給自己的「承諾」套上了一個前提條件:「我們不針對任何國家,我們自己的問題已經夠多了,所以我們不針對任何國家,但我們支持印度…我們也相信印度以及印度領導層,相信印度知道如何明智地處理自己的事務。」

內塔尼亞胡與莫迪

     既然知道這麼做的後果,以色列為什麼還要對印度做出這種「承諾」?答案其實往往簡單到出乎意料——以色列人,真的就只是想賣軍火而已。

費爾康預警機、「巴拉克」防空導彈系統、EL/M-2248相控陣雷達、艦載箔條幹擾器、「長釘」反坦克導彈、「螢火蟲」無人機、TAR-21步槍、加利爾狙擊步槍、激光測距儀、熱成像儀……以色列人這些年賣給印度人的武器裝備,只有你想不到,而沒有以色列人賣不了的。

印度驅逐艦上的以色列雷達

     拜印度人的豪爽所賜,現在的以色列已經成為僅次於俄羅斯人的印度第二大國際軍火供應商,所以如今中印邊境戰事起,印度人發了瘋一般在國際上到處撒錢搶購軍火,面對這種二十年都難得一見的「搶錢良機」,精明的猶太人不可能放過。

而以色列的潛台詞也非常明確:出來賣點武器討口飯吃不容易,而且這點武器也傷不了你們分毫,麻煩中國高抬貴手放我們一馬得了,我們保證絕不在政治上摻和中印恩怨。

中以關係

     當然非要說以色列人真的不摻雜半點政治動機,那當然也是不現實的,起碼對印度而言,以色列人明顯就是想玩一出「雪中送炭」的好戲:

你們被中國「欺負」了,我們以色列人馬上賣武器給你們,夠不夠意思?既然夠意思了,那麼以後在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印度是不是也應該「優先」考慮一下?

現在對印度抱有類似想法的國家又何止以色列這一家——印度與中國的衝突與第三方毫無關係,但趁機從印度身上撈好處絕對義不容辭。所以這其實也是在提醒印度:對中國「亮肌肉」只會讓自己付出代價。其中滋味,恐怕只有被別人薅羊毛的時候,才最有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