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中方警告,支持菲律賓南海訴求,蒙古國終究是把路給走絕了

前言

蒙古國這次可是把路走窄了!

蒙古國這個被中俄兩國環繞的內陸國家,不過著自己的安穩生活,非要學別人在國際問題上站隊。

5月18日,蒙古國外長巴特策策格訪問菲律賓,雙方聯合聲明援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馬尼拉宣言》。

看來蒙古國這是根本不把中方警告當回事,非得在南海問題上摻和一手……

蒙古國南海「站隊」

2025年5月18日,蒙古國外長巴特策策格訪問菲律賓,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卻打破了這一傳統。

聲明中,蒙古國明確表示支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並特別提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馬尼拉宣言》。

這一表態被廣泛解讀為對菲律賓在南海爭議海域主權訴求的間接背書,尤其是對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支持,而該仲裁案早已被中國明確反對,並被國際法學者質疑其合法性。

近年來,蒙古國通過其「第三鄰國政策」,積極拉近與美國、日本等域外國家的關係,試圖擺脫對中俄的過度依賴。

然而,作為一個內陸國家,蒙古國在海洋事務上並無直接利益,其介入南海問題不僅顯得突兀,更暴露出其外交策略的冒險傾向。

菲律賓近年來在南海問題上頻頻拉攏盟友,試圖通過「弱弱聯合」製造國際支持的假象。

蒙古國的表態,顯然為菲律賓提供了「法理背書」的籌碼,但其自身卻因此被置於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

從歷史角度看,蒙古國與中國的關係經歷了從緊張到緩和的複雜歷程,1949年兩國建交,1980年代後通過一系列貿易和邊境協議,雙方關係逐漸穩定。

如今,蒙古國卻選擇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隊」,無疑是對中蒙關係的一次冒險嘗試。

地緣誤判

蒙古國的「第三鄰國政策」旨在通過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發展關係,擺脫對中俄的戰略依賴。

然而,介入南海問題這一高度敏感的地緣政治議題,顯然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蒙古國作為一個內陸國家,其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通道和能源供應

中國是蒙古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投資來源國,2023年雙邊貿易額已超過130億美元,占蒙古國對外貿易的近80%。

與此同時,俄羅斯通過能源管道和基礎設施合作,為蒙古國的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古國選擇支持菲律賓的南海訴求,無疑是對中蒙關係的一次重大考驗。

中國外交部多次重申,南海問題是「中國與相關國家之間的雙邊問題」,反對任何域外勢力干預。

近年來,中蒙合作推動的烏蘭巴托至天津港的鐵路運輸通道,以及中蒙俄經濟走廊項目,都是蒙古國經濟發展的命脈。

一旦這些關鍵項目受阻,蒙古國的經濟將面臨嚴重衝擊。

2024年,菲律賓通過的《海洋區域法》被國際法學者批評為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試圖通過國內立法單方面擴大其海洋權益。

蒙古國選擇支持這一爭議性立場,不僅無法為自身爭取實際利益,反而使其在國際社會中的信譽受損。

國際博弈中的「法理工具」

蒙古國支持菲律賓的南海訴求,表面上是為了響應「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實則是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拉幫結派」策略的一部分。

菲律賓近年來在南海問題上頻頻受挫,其所謂「法理依據」,2016年南海仲裁案早已被中國和部分國際法學者認定為缺乏法律效力。

為了彌補在國際舞台上的孤立,菲律賓試圖通過拉攏中小國家,製造「國際共識」的假象。

蒙古國作為一個內陸國家,缺乏海洋事務的話語權,其支持行為更像是被菲律賓利用的「法理工具」。

這種「弱弱聯合」的策略看似為菲律賓爭取了盟友,但實際上卻難以改變南海局勢的根本格局。

南海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之一,涉及中國、菲律賓、越南等多個國家的利益。

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基於歷史和國際法依據,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蒙古國的表態不僅無法撼動這一格局,反而可能使其在國際社會中被邊緣化。

並且,蒙古國的外交冒險反映了其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的戰略焦慮:既想通過親近西方獲得安全保障,又不願徹底放棄與中俄的合作。

美國近年來通過與菲律賓的《1951年共同防禦條約》加強對南海事務的干預,試圖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遏制中國。

蒙古國作為美國的「第三鄰國」夥伴,可能在這一背景下受到誘導,試圖通過支持菲律賓換取更多西方援助。

然而,這種短視的策略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蒙古國的地緣位置決定了其無法完全倒向西方。

一旦中俄對其施加聯合壓力,蒙古國的外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甚至可能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結語

蒙古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冒險表態,看似是為「國際規則」站台,實則是對其傳統中立外交的一次危險背離。

這一舉動不僅無法為蒙古國帶來實質性利益,反而使其在與中俄的戰略互信中埋下隱患,蒙古國若執意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恐怕會在國際博弈中付出沉重的代價。

參考資料

鳳凰網視頻:《蒙古國外長對菲律賓進行正式訪問》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