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結束了對沙特、卡達和阿聯酋的中東之行。在返程的「空軍一號」上,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沓協議文件,炫耀自己的「戰果」,這不僅彰顯了特朗普對自身外交成果的高度自信,也將中美在中東地區的競爭推向了新的高潮。
特朗普此次中東之行成果豐碩,但其背後隱藏的戰略意圖以及中美在中東的博弈,仍值得深入探討。
巨額協議:特朗普的「美元外交」
特朗普在中東的外交成果主要體現在巨額協議上。他與沙特簽署了一份價值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涵蓋防空系統、太空能力建設等領域。這一協議創下美國軍售史單筆最高紀錄。此外,沙特承諾未來十年對美投資或擴大至1萬億美元,涉及人工智慧、能源轉型等戰略產業。
卡達與阿聯酋則展開了「比拼式加碼」。卡達拋出2435億美元訂單,採購波音客機和無人機;阿聯酋承諾十年內投資1400億美元,覆蓋能源轉型和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特朗普將這一系列合作稱為「商業外交的巔峰時刻」,並表示這些協議將確保美國在未來數十年主導全球科技和能源市場。
中美博弈:中東國家的平衡策略
儘管特朗普此行的成果看似輝煌,但中東國家並未完全倒向美國。沙特、卡達和阿聯酋長期以來在中美之間採取平衡外交策略,既與美國保持軍事合作,又與中國深化經濟聯繫。沙特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中沙合資的延布煉油廠年產能達2000萬噸。此外,沙特從中國採購無人機,並在數字化轉型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阿聯酋則繼續與中國在5g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保持合作,華為仍是其重要合作夥伴。卡達也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中國深化合作,中企參與了其世界盃場館建設等項目。
中東國家的這種平衡策略並非新鮮事。它們通過在大國之間靈活選擇合作夥伴,最大化自身利益。正如專家所言,「海灣國家不會完全疏遠中國,他們只是在美國的支票簿上多簽了幾個名字。」
特朗普釋放訪華信號:背後意圖何在?
在中東之行結束後,特朗普突然釋放了希望訪問中國的信號。他表示:「我願意去中國,中美關係至關重要。」這一表態與其此前對華強硬立場形成了鮮明反差。分析認為,特朗普的訪華信號暗藏多重意圖。
首先,特朗普希望通過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進一步鞏固其「全球帶貨王」形象。儘管中東協議金額巨大,但通脹高企、加沙衝突等問題仍拖累其支持率。訪華若能達成實質性成果,將為其國內選民塑造積極形象。
中美競爭的未來:誰能掌握主動權?
結語
特朗普中東之行的「戰果」不僅彰顯了美國的經濟實力,也為中美在中東地區的競爭增添了新的變數。然而,中東國家的平衡策略使得這一競爭充滿複雜性。特朗普釋放的訪華信號也為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大棋局中,中東國家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而中美之間的博弈也將隨著時間推移進入更深層次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