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距離特朗普公開揚言「想訪問中國」已過去4天了,但「已讀未回」的中方仍未向其發出請柬。
但令人意外的是,美國竟隨意採取了報復措施,當地時間5月19日,特朗普政府在一場公開聽證會上表示:擬對岸橋起重機徵收100%關稅,矛頭直指中國。
那麼,特朗普為什麼想要訪華,又為什麼突然打算對華起重機加征100%關稅關稅呢?
特朗普此次訪華意願的背後,是多重戰略考量的交織,首先,中東之行的「勝利」為其增添了政治資本。
在為期三天的訪問中,特朗普與沙特、阿聯酋和卡達簽署了總額超萬億美元的投資協議,涉及能源、基建、航空等多個領域。
這種「外交勝利」讓特朗普自信心膨脹,認為自己有足夠籌碼與中國對話。
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言,「美國再次偉大」似乎觸手可及,而訪華被視為鞏固這一形象的重要一步。
在此背景下,結束對中東三國訪問後的特朗普,在5月16日的採訪中多次提到了中國。
而當被問及是否希望訪問中國時,特朗普毫不避諱的回答「我當然願意」,並且他還補充道:中美關係「至關重要」。
對於罕見對華釋放友好信號的特朗普,中方為什麼不向其發放請柬?
從外交慣例來看,大國領導人會晤需要充分的前期準備和誠意展示。
此前,拜登政府通過派出多名部級高官訪華、取消部分對華制裁等舉措,才為中美領導人會晤奠定了基礎。
而特朗普僅以一句「願意訪華」就想獲得邀請函,顯然不符合中方對「平等、尊重」的要求。
正如外交部多次強調的,中美接觸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任何單方面施壓或投機行為都難以奏效。
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中方對特朗普「交易型外交」的警惕。
歷史經驗表明,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充滿矛盾:他在釋放訪華信號的同時,仍要求沃爾瑪將關稅成本轉嫁給中國供應商,並繼續推進「晶元戰爭」。
特朗普這種「邊打邊談」的策略,讓中方難以信任其合作誠意。
此外,中方對當前中美關係的定位有著清晰的戰略判斷,中方清楚的認識到,中美關係的改善需要美方在核心利益問題上作出實質性讓步,而非表面的姿態。
正如中國商務部在5月19日宣布對原產於美國、歐盟等區域的共聚聚甲醛產品徵收反傾銷稅時所強調的,中方在關鍵領域絕不會妥協。
然而,面對中方的沉默,特朗普政府竟選擇以關稅作為報復手段。
5月19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聽證會上提出,擬對岸橋起重機徵收100%關稅,並對集裝箱、底盤等貨物裝卸設備徵收20%-100%的關稅。
特朗普政府的這一舉措看似強硬,實則卻暴露了美國的戰略困境。
要知道岸橋起重機是港口裝卸的核心設備,技術門檻極高,全球範圍內,僅有中國振華重工、日本三井、歐洲科尼和利勃海爾四家企業具備生產能力。
其中,振華重工佔據美國港口80%以上的市場份額,西雅圖、邁阿密、長灘等重要港口的起重機幾乎全部來自該公司。
而日本和歐洲企業的產能嚴重不足,無法滿足美國需求,像日本三井的起重機年產量不足10台,而美國每年新增和更換的起重機需求超過50台。
這種依賴使得美國港口運營商強烈反對關稅措施,美國港務局協會(AAPA)在5月19日發布聲明警告稱,加征關稅將導致未來十年增加近67億美元成本。
休斯頓港首席執行官查理・詹金斯指出,該港已與中國簽訂八台起重機採購合同,若關稅生效,將面臨高達3.024億美元的額外支出。
雖然美國試圖通過本土生產替代中國起重機,但這一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畢竟美國已近30年未生產港口起重機,相關產業鏈早已斷裂。
即便日本三井在美國設廠,其產品仍需從中國進口關鍵零部件,這部分成本仍將被關稅覆蓋。
除了技術優勢,振華重工的產能和成本控制能力也是其核心競爭力,全球70%的岸橋起重機產自振華重工,規模效應使其能夠以低於歐洲企業30%的價格提供產品。
當前的中美博弈呈現出「斗而不破」的特徵,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雖短期內給中國企業帶來壓力,但其自身也面臨港口癱瘓、物價上漲等風險。
而中方通過「以靜制動」和精準反制,既堅守了原則,也為未來的談判預留了空間。
從長期來看,中美關係的改善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單邊主義的關稅大棒都難以奏效。
特朗普政府若繼續沉迷於「關稅遊戲」,最終只會讓美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陷入孤立,成為「傷敵一千,自損一千」的笑柄。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載於大江網2025年05月20日關於「特朗普擬對中國起重機加100%稅,『美國這行80年代就黃了』」的報道
2.原文登載於觀察者網2025年05月17日關於「特朗普:想訪問中國」的報道
3.原文登載於界面新聞2025年05月20日關於「美國港務局協會:對中國起重機加稅或致67億美元額外成本,強烈反對美政府擬議措施」的報道
4.原文登載於觀察者網2025年05月20日關於「特朗普擬對中國起重機加征100%關稅,美國業內反對:美國這行上世紀80年代就黃了」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