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伊朗釋放強烈信號,特朗普中東之行,收到一份意外驚喜

中東這次真的要變天了,「抵抗之弧」背後的伊朗終於對美國釋放緩和信號,伊朗一名高級顧問表示,伊朗準備在特定條件下與特朗普簽署核協議,例如承諾永不製造核武器,銷毀其可用於武器化的高濃縮鈾庫存,同意只將鈾濃縮至民用所需的較低濃度,以換取解除經濟制裁,而且這是伊朗高層內部討論後給出的答案。

有人評論說,反美鬥士伊朗也「跪了」,但是從現實情況考慮,這是在多重壓力下的戰略調整。經濟層面,美國長達數十年的制裁已使伊朗經濟舉步維艱,石油出口受限導致外匯收入銳減,里亞爾持續貶值,國內通脹率高達40%以上。尤其是特朗普政府2024年重啟的「極限制裁」進一步切斷了伊朗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繫,迫使伊朗急需通過談判解除制裁以恢復經濟活力。

而改革派總統佩澤希齊揚的上台標誌著國內對務實外交的呼聲佔據上風,其主張通過談判換取制裁解除,與強硬派的對抗路線形成鮮明對比。地區安全層面,伊朗主導的「抵抗之弧」在敘利亞政權倒台、哈馬斯與真主黨力量削弱後陷入戰略收縮,伊朗急需通過外交手段爭取喘息空間。

伊核問題的歷史可追溯至2003年伊朗重啟核計劃,隨後十餘年曆經制裁與談判拉鋸。2015年簽署的伊核協議曾短暫緩和局勢,允許伊朗和平利用核能以換取制裁解除,但特朗普2018年單方面毀約導致協議失效。當前伊朗提出的新版協議框架,承諾不製造核武器、銷毀高濃縮鈾、接受國際核查與2015年協議核心條款相似,但附加了「立即解除所有制裁」的更高要價。若協議達成,伊朗不僅可恢復石油出口、解凍海外資產,還能通過重返國際社會重塑地區影響力。

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談判策略延續了其一貫的「極限施壓」風格,在軍事威懾上,美國向中東部署雙航母戰鬥群,並通過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發出軍事打擊威脅;經濟封鎖上,強化對石油貿易的次級制裁,試圖切斷伊朗最後的外匯通道。然而,這種高壓姿態並未完全關閉談判窗口。特朗普的真實目標在於以最小成本達成協議,其可能提出的條件包括:

要求伊朗將鈾濃縮水平永久限制在3.67%以下,關閉地下核設施;停止支持胡塞武裝、真主黨等代理人勢力;將彈道導彈研發與核問題捆綁,限制伊朗導彈技術發展。

而對於美伊談判,以色列作為最大變數,始終反對任何對伊朗的「妥協」。內塔尼亞胡政府通過遊說美國國會、渲染伊朗威脅,試圖阻撓協議通過。而美國國內,共和黨強硬派與部分民主黨人質疑談判誠意,要求附加更嚴格核查條款。這種內外壓力迫使特朗普必須在「達成交易」與「展現強硬」之間來回遊走,談判進程可能因突發性事件,如地區性武裝衝突隨時中斷。

從實際角度出發,伊朗的讓步並非「服軟」,而是戰術性調整。儘管承諾限制核計劃,但其仍保留民用核技術研發能力,並通過與中俄簽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對衝風險。此外,伊朗在葉門伊拉克等地的代理人網路雖遭削弱,但並未解散,真主黨仍保有數量可觀的導彈,胡塞武裝逼得美軍步步後退。這表明伊朗的「抵抗」戰略從直接對抗轉向成本更低的非對稱消耗。

但是,變化才是世界唯一不變的事物,一旦伊核協議簽署,中東將迎來三大改變。美伊關係開始出現緩和,雙方在打擊「伊斯蘭國」、能源穩定等領域或開展有限合作,但結構性矛盾難以消除。沙特、以色列將加速軍事整合,土耳其卡達等對美的態度可能發生轉變;另外,伊朗發展核能的「合規化」可能刺激中東國家啟動核計劃,引發新一輪危機。

而對於大家最關心的「抵抗之弧」的存續,伊核協議並不是終結,而是轉變!該聯盟不會因此解散,但可能收縮為「防禦性工具」,或者地區安全合作組織。伊朗需在支持代理人與避免激怒美國間尋找平衡,一方面通過真主黨、哈馬斯保持對以色列的威懾,另一方面默許敘利亞新政府。長遠看,伊朗的戰略重心將從「反美」轉向鞏固什葉派走廊的經濟整合。

伊核談判的本質是美伊在戰爭邊緣試探底線、交換利益的博弈。對伊朗而言,妥協是為生存爭取時間;對美國而言,交易是為維繫中東霸權降低成本。然而,協議能否持久取決於雙方能否建立最低互信,而經歷了伊核協議簽署,再廢除,再到重啟談判,美伊之間的互信已經降到了最低!中東的和平從來不是一紙協議就能保證的,而是多方力量動態平衡的產物。美伊已經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雙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