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11日,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小組中方帶頭人何立峰與美國財長、中美經貿小組美方帶頭人貝森特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高層會談。
根據路透社發布消息,這場會談一共持續了8個小時,但雙方並沒有就該會談發表任何聲明,也未發出任何降低關稅的信號。不過在次日,中美還將進行新一輪的接觸性會談,也就是說要連談2天。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雙方都未透露會談結果,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卻率先站出來表態。在首輪會談結束後,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中美之間的「會面」非常好,已取得進展,比如雙方在很多領域就已達成一致。
但從這場中美接觸透露的信息來看,特朗普的話是存疑的,至少暫時是如此。
特朗普在結果都還沒出來之前,就表態中美已經達成一致,並且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明顯有些言過其實。
不過這也能理解,畢竟特朗普是一個喜歡站在「舞台中央」、出風頭的美國總統。在俄羅斯舉行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時,特朗普站出來表態,美國才是決定二戰勝利的關鍵性力量,在二戰中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但事實是,儘管美國在二戰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要說最重要卻也有待商榷。
在巴基斯坦宣布印巴停火時,特朗普又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在美國斡旋下,經過一夜漫長的談判,印巴兩國已經達成全面停火協議並立即生效。
儘管特朗普還是搶在巴基斯坦發布消息之前15分鐘,發布推動斡旋的消息,但特朗普的表態還是遭到了印度的否認。印度表示,印巴停火併沒有第三方的參與,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直接接觸下完成。這說明印度都看不下去特朗普這種滿嘴跑火車的做法。
回到事情本身上來,在這一輪中美接觸中,想取得實質性成果其實是很難的。原因很簡單,根據外交部和商務部的表態,中方給這場會談的定義是「接觸」,就中美是否展開更多接觸進行磋商。
也就是說,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場「接觸」並不是就中美貿易的核心問題展開會談,而是消除雙方進行後續貿易接觸的阻力。主要內容還是圍繞那一點展開,如果美國想要達成「貿易協議」,那就必須要在平等、互利、尊重的情況下進行,美國又是極限施壓,又是關稅大棒,如果這些問題沒辦法解決,中美達成貿易協議那隻會是空中樓閣,根本沒辦法進行下去。
現在美方想要和中國重新達成貿易協定,特朗普就必須要拿出足夠的誠意。
退一步來說,在現在的中美經貿問題上,美國承壓要比中國大得多,畢竟相對美國供應商的替代品好找,但中國供應商的替代品可不好找,這就註定美國相當一部分企業,即便是在高額關稅成本下也會向中國進口商品,而這些高額關稅最終都會由美國民眾買單,而這又會反噬特朗普的支持陣營。
不管特朗普宣布自己「贏」了多少次,我們看一看就成可別當真,畢竟急的還真不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