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剛告一段落,印度覺得自己又行了,放話對美國強硬反制

據路透社報道,印度於近期通知世界貿易組織 (WTO),提議對一些在美國製造並運往印度的產品徵收關稅,以對抗華盛頓對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生產的鋼鐵和鋁產品的關稅。

這也太刺激了,印度突然對美開始反擊了?莫迪可能現在才反應過來,跪舔不僅沒有用,反而自討其辱,現在才選擇強硬。但是,如果印度沒有準備好就開始懟美國,那麼等待印度可能是美方無處發泄的怒火。因為只要中方維持供應,那麼美國基本上是不缺貨的,所以為啥要從印度買呢?

中方能反制是因為中方有這個實力,印度沒頭腦的跟進也能一樣的效果?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

中方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製造業佔全球產能的50%以上,且內需市場龐大,貿易夥伴覆蓋120多個國家。這種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使中方能通過內需和其他市場對沖關稅影響,例如通過東南亞、中東等替代市場維持貿易平衡。請問莫迪,印度有這個基礎嗎?

印度試圖通過關稅戰承接產業鏈,但其經濟結構單一、國際地位不足,難以在美中博弈中漁利,反而可能成為最大輸家。印度的模仿缺乏中方的基礎條件與戰略縱深,其關稅反制難以取得同等效果。

而且,印度這番「強硬反擊」的背後,實則也暴露出了其戰略決策的混亂與底氣不足。莫迪政府一邊高調宣稱「保留未來任何時間採取報復的權利」,一邊又強調「可在30天後或雙邊談判中解決」——這種左右搖擺的姿態,恰恰印證了其「雷聲大雨點小」的實質。試問:若印度真有與中國相當的產業鏈韌性,何須將報復性關稅的生效時間設定為「無限期保留」?這不過是舉著WTO大旗虛張聲勢的權宜之計。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此次提出的19億美元報復性關稅,竟精確「對標」美國對印鋼鋁產品徵收的稅額。這種賬面數字的機械對等,暴露出印度對貿易戰的認知仍停留在「小學生算數」層面。須知,中方的反制之所以令美方忌憚,關鍵在於中國手握全球50%的鋼鐵產能,僅2024年對美出口機電產品就達3700億美元。而印度所謂的「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名號,在7.6億美元的涉案金額面前,不過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就連日本、歐盟的同步行動,也難掩印度此番孤注一擲的尷尬。這些經濟體雖跟隨發起WTO訴訟,但其核心訴求是維護多邊貿易規則,而非如印度般將貿易爭端異化為地緣博弈工具。

莫迪政府試圖借「國際統一戰線」壯膽,卻選擇性無視關鍵事實:中國通過REC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已與日韓澳新及東盟建立深度產業鏈協同,而印度至今仍深陷與東盟自貿協定談判的泥潭。

歷史總是充滿諷刺。2019年印度對28種美國農產品加征報復關稅後,最終在拜登政府時期悄然撤銷——這場「硬不過三年」的鬧劇,如今又要重演?當莫迪團隊帶著「削減關稅差」的談判方案奔赴華盛頓時,他們或許應當重溫中國商務部的警告:沒有全產業鏈護城河的反制,不過是給華盛頓遞上一份可隨時撕毀的「打折優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