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的鐘聲剛剛散去,白宮的火藥味已經蔓延至大西洋彼岸。
5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將炮口對準歐盟,指責其在汽車貿易、農業傾銷、藥品定價等多項領域「對美極不公平」,並聲稱歐盟「即將作出重大讓步」,因為「美國掌握著所有的牌」。
這一番言辭,來得突然卻不意外——就在數小時前,中美經貿談判剛剛以中國暫下一子收場,特朗普在對華放下關稅大棒後,迅速將其揮向了歐洲。
據美聯社現場報道,特朗普列舉了一連串不平衡數據:「他們賣給我們1300萬輛車,我們幾乎連一輛都賣不出去」;「他們向我們傾銷農產品,我們卻連門都進不去」;「他們起訴我們所有的公司——蘋果、谷歌、meta,一個都不放過。」說罷,他不忘加上一句,「歐洲必須付出更多,而美國將付出更少。」
從葯價到晶元:新一輪攻勢已鋪開
特朗普在會上重點抨擊歐盟壓低藥品價格、轉嫁成本的做法。他表示,美國人為處方葯支付的費用高得離譜,而歐洲則「殘酷地壓榨製藥公司」,拒絕為研發成本「合理買單」。
他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此前,美國以「技術主導權」為由,已對歐盟醫藥、晶元、關鍵礦產展開一輪接一輪的貿易調查,並祭出25%的關稅。4月初,特朗普政府更宣布對所有歐盟商品加征20%的「對等關稅」,外加針對進口汽車、鋼鋁的額外25%稅率。
雖然在日後的聲明中,美國對大多數國家暫緩了「對等關稅」的執行,但10%的基準關稅和上述25%的稅率依然有效,直到談判有「實質性成果」為止。
馮德萊恩按兵不動,歐盟備戰反制清單
歐盟方面目前仍未對特朗普的最新攻勢作出明確回應。但據「政客」新聞網透露,特朗普本周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措辭,與此前的「熱情讚美」形成了鮮明反差。
就在上周,他還稱馮德萊恩「非常出色」,表示希望「儘快會面」。但馮德萊恩冷靜回應:只有在美方提出「具體方案」時,她才會考慮安排會談。
歐盟顯然並非坐以待斃。歐委會已提交一份初步談判提案,包含放寬數字監管與共同「遏制中國產能過剩」等內容,意圖換取美方關稅鬆動。但同時也拋出了威脅:若談判陷入停滯,將對總值高達100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啟動反制關稅。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在5月6日明確表示,美國當前的調查可能波及歐盟97%的對美出口,「這一政策若實施,將無法接受,歐盟準備採取對等報復。」
而特朗普的資深顧問納瓦羅則反唇相譏,稱歐盟此舉「極具挑釁意味」,「只會堅定美國採取更激進措施的決心」。
消費抵制浮現,美歐裂痕已成結構性問題
《紐約時報》早前一項報道指出,歐洲央行研究發現,美國對歐盟發起的「關稅攻勢」已悄然改變了歐洲消費者的購物偏好。自特朗普上台以來,歐洲消費者開始「主動遠離」美國產品,轉而支持本土品牌或亞洲製造。
「歐洲人開始避開美國的汽車、電子產品甚至文化商品。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結構性抗拒。」有分析人士指出,關稅戰不只打在貿易上,更在逐步撕裂跨大西洋消費紐帶。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內部已擬定下一階段「對歐強硬路線圖」,涵蓋從跨國公司監管到知識產權爭端的多個議題。種種信號表明,美歐間的裂痕已不僅限於貿易表面,而正逼近制度性、認知性衝突的深層區域。
中美談判餘音未散,歐盟成新「對手角色」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特朗普言辭火力全開之際,中美之間的「停火協議」成為國際市場的新利好消息。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在日內瓦舉行的經貿會談中達成突破協議,宣布在未來90天內同步降低大部分互征關稅,整體稅率平均下調達115%。這場轉折性的談判被外界普遍視為「全球市場的緩衝帶」,也令華盛頓在一夜之間,從全球貿易戰的製造者,轉身變為「協調者」。
但對於特朗普而言,舞台從來不止一處。當中國牌暫時收起,歐盟牌便成為下一個籌碼。
這種轉向,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特朗普戰略中一貫的節奏。交替壓制、輪換出擊、製造議題、操控輿論,在高壓與談判之間反覆穿插,用敵人的讓步當作自己的「勝利勳章」。
特朗普的歐洲戰線,並非意氣用事,而是又一次「劇本復讀」。只不過這一次,歐盟不再是那個躲在美國核傘下、聽命行事的「老盟友」。當談判桌邊坐著的是擁有1000億歐元反制能力的對手,美方是否真握有「所有的牌」,也許還要看馮德萊恩願不願意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