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出來的跨海橋

【來源:吉林之聲】

落日餘暉將海面染成橘紅色,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永利橋項目經理趙利年眉頭緊鎖,望著平靜的海浪出神。

哈伊馬角永利島3號橋和4號橋擴建工程項目是永利島項目的一部分。其中,4號橋是整個島內的冷水管廊關鍵通道,更是項目團隊順利履約的前提。今年1月4日,4號橋開工,距離4月26日的控制性節點,僅有三個半月。而在阿聯酋當地,11月至次年3月為季風期,外海施工受風浪影響極大,可作業天數被進一步縮短。緊張的工期,成為所有人要攻克的一道難關。

然而施工之初,複雜的地質條件便給了項目團隊當頭棒喝。在緊急技術會上,施工員李曉亮急得滿臉通紅:「地勘資料的勘察位置距離現場有70米左右,實際情況與地勘報告不符,硬岩厚度超出地勘7到8米!而且下部地質極弱,很容易塌孔!」項目總工張小林聽聞後,沉思片刻:「我們或許可以試試引孔工藝,這種工藝不僅能解決地質問題,還能降低安全風險。」在經過一番探討推演後,項目團隊快速確定了引孔工藝的應用。不過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個方案雖然能解決地質難題,但對於本就分秒必爭的工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即使拖慢工期,我們也一定要保證安全質量!除了引孔工藝,我們還要使用化學泥漿Polymer(聚合物)保護底部孔位,減少塌孔風險。」趙利年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斬釘截鐵地說道。

解決方案已經確定,每個人都在心裡憋著一股勁兒。項目團隊進行了計劃重排,決定調整部分工序的施工時間,組織平行和交叉作業,從而提高施工效率。此外,每個樁基採用自平衡法,並對混凝土澆注過程中上層的Polymer(聚合物)進行回收。但儘管如此,項目團隊一天也只能完成1個樁基施工,相比原計劃一天3個樁基的進度,依舊太慢了。

困難就像多米諾骨牌,工期壓力層層疊加。「工期太緊張了,僅剩2個多月的時間要完成4號橋所有的主體結構還是太困難了。人員協調是一方面,更難的是平行作業的施工場地。」李曉亮緊咬著嘴唇說道。事實上,4號橋施工場地本就狹小,任何設備在其中施工,都無法保證兩側正常通行。

根據李曉亮的估計,這片場地最多能容納5台機械設備。可是張小林否定了他的想法,因為這樣一來不止成本會提高,設備太多反而會自亂陣腳。張小林經過計算,找出了一個更好的方案:「人機交叉施工,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至於機械設備,2到3台配合人機交叉施工,整體來看效率是最高的。」趙利年補充道:「考慮到設備進場後會出現運輸問題,因此一定要提前籌劃好,把計劃精確到天、把任務精確到人,然後統籌未來一周的物資運輸和設備流動情況,儘可能提高通道使用效率。」

自此,項目團隊開啟了為期兩個多月分秒必爭的攻堅戰。「搶工期」三個字,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頭。經過多輪深度溝通與思想動員,團隊成員摒棄雜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精確的計划下,施工現場猶如永不熄滅的燈火長明之地,晝夜交替間,始終可見忙碌的身影穿梭不息。項目經理趙利年的眼裡似乎看到了希望。

4月25日,隨著最後一道女兒牆的成功澆注,現場爆發出一陣歡呼,趙利年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項目團隊「搶」出了跨海橋,成為Marjan島區域內眾多施工單位中,第一個按期完成目標的團隊。如今,3號橋的施工進行得熱火朝天,4號橋的勝利如同耀眼的光芒,給項目團隊帶來了勇往直前的勇氣。

文章來源:轉載·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轉載·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編輯:蔣正輝、李曉亮、子欣

初審:郝滋麗

複審:鍾曉

終審:趙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給更多人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