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政府十大工作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發展空間巨大。
一、發展機遇
01、市場需求增長拉動生物醫藥行業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和支付能力大幅提升,對生物醫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同時,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發病率上升等社會問題也進一步拉動了生物醫藥市場的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045元,2023年增長至2460元,增幅超過100%。
02、多地政府積極布局生物醫藥產業
從各省市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發現,多個省份聚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謀劃布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生物醫藥產業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
2024年部分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內容
03、創新葯、生命科學成為主要發力點
創新藥物的研發是生物醫藥行業的核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葯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目前,已有多個省市地區相繼出台創新葯支持政策。同時,作為原始創新以及為之提供支撐的基礎研究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2024年部分地區出台的創新葯政策
04、技術突破帶來創新機遇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提高藥物研發效率,縮短藥物研發時間、提高研發效率並控制研發成本,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例如,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正在打造「人工智慧+」的醫藥創新生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積極引進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醫藥健康交叉融合項目,推動生命健康產業前沿技術在園區落地生根。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借力人工智慧等新質力量,推動企業轉型發展,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邁向更高端。
二、面臨挑戰
01、國產化供應能力不足
國內生物醫藥產業供應鏈能力的建設尚處於起步期,原材料、試劑耗材、科研儀器設備等國產供應門類品種少、質量不穩定,進口依賴高,例如培養基需求90%以上都依賴進口。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供應鏈的穩定性和自主可控性受到挑戰,尤其是美國為保持其在生物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限制中國在美的生物科技研發投資、對生物醫藥領域產品加征關稅、禁止向中國出口生物技術等。為保證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需要持續加大科技攻關和國產替代扶持,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02、缺乏一流的科創高地
到目前為止,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或涵蓋生物醫藥產業的園區已超過2000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中西部等地區,逐漸形成產業集群。長三角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領頭羊」,但製造業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尚不健全,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也存在較大落差,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尤未形成。在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環節尚未發揮創新策源和高端引領功能。隨著國內各省相繼提出生物醫藥的產業發展目標,生物醫藥類園區不斷湧現,出現了園區重複建設、資源爭奪及惡意競爭等現象。
03、科技成果商業轉化不足
國內醫藥領域的原始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醫院和科研機構,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率長期保持5%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25%-30%相比,轉化水平偏低。臨床醫生作為生物醫藥創新的重要源頭,在發現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和潛在治療手段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國內臨床機構尚未建立有效的醫學轉化平台,同時在現有的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等制度之下,醫生往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產生而不是成果的轉移轉化。對於國內醫藥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也存在科技成果權屬、作價投資過程中的國有股權管理不明晰以及國有資產處置易觸紅線等問題,科研人員對醫藥類成果轉化存在較大顧慮。
04、缺少複合型創新人才
生物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對複合創新人才有著迫切需求,培養和吸引這類人才對行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國內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結構性緊缺、培養模式較單一,能夠利用交叉學科工具進行研發生產、臨床管理和企業運營的複合型人才較少,制約著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加強產學研合作、國際合作等多措並舉,逐步解決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緊缺的問題,培養和吸引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複合型人才。
雖然生物醫藥面臨諸多挑戰,但國家層面的重視和支持為行業帶來了積極的發展機遇,新葯研發、數字技術應用等行業自我創新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的重要動力。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政策優化,生物醫藥行業有望在「十五五」規劃期間實現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