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5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致賀電,熱烈慶祝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介紹今年中歐之間的重要議程:中方歡迎科斯塔、馮德萊恩適時聯袂來華舉行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雙方還將舉行戰略、經貿、綠色、數字等高層對話;從6日起,雙方將先後舉辦4場慶祝建交的高規格招待會,以及經貿、文化、青年、體育、學術等領域系列活動。此前有媒體分析稱,歐盟領導人聯袂訪華、中歐峰會連續第二次在中國舉行,這很不尋常。發言人同時表示,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這被認為是一個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舉措。路透社6日評論稱:在美國全面關稅加劇全球貿易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和歐盟正在解凍雙方關係。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雙方發出了清晰的信號:一方面要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倍加珍惜此前的合作成果;另一方面要針對之前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優化合作環境,增強合作信心。
中歐班列「五一」假期「不打烊」 。圖為3日,一列裝載110個標箱日用百貨、服裝鞋襪、汽車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浙江省金華市華東國際聯運港啟程,駛往歐洲。(視覺中國)
「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
1975年5月,周恩來總理同來訪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委員會副主席索姆斯爵士舉行會見,宣布中歐建交的決定,這是當時國際關係中的一件大事。「德國之聲」6日報道說,索姆斯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女婿,幾天後他回到布魯塞爾召開記者會,介紹此次談判的成果。此後的50年里,歐中關係跌宕起伏,而1975年5月6日歐中雙方舉行會見並握手的日子作為歐中建交的日期被載入史冊。
中歐領導人6日互致賀電引發外媒高度關注。法新社稱,習近平指出,中國和歐盟是全面戰略夥伴,也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建交50年來,雙方各層級、各領域交往密切,對話合作成果豐碩,人文交流有聲有色,多邊協調卓有成效。中歐關係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強調,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再次來到關鍵十字路口。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我高度重視中歐關係發展,願同科斯塔主席和馮德萊恩主席一道努力,以建交50周年為契機,總結中歐關係發展經驗,深化戰略溝通,增進理解互信,鞏固夥伴定位,擴大相互開放,妥處摩擦分歧,開闢中歐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中歐雙方要堅持多邊主義,捍衛公平正義,反對單邊霸凌,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歐盟領導人表示,過去50年,中國實現歷史上最快的持續經濟增長。歐盟和中國建立起廣泛聯繫,成為彼此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雙方人民福祉和經濟發展繁榮作出貢獻。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變化的背景下,歐盟願同中國深化夥伴關係,加強交往合作,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攜手應對共同挑戰,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同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同科斯塔、馮德萊恩互致賀電。
「德國之聲」稱,歐中建交時,當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只有9個成員國,包括英國。建交50年來,雙方從中受益匪淺。從中歐雙方的經濟發展來看,「雙贏」無疑是肯定的。50年過去後,歐盟如今擁有27個成員國,中國則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雙方的年貿易額如今達到近8000億美元,幾乎與歐盟和美國的貿易規模持平。
從24億美元增長到7858億美元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6日表示,50年來,中歐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年貿易額從24億美元增長到7858億美元,增長了300多倍,現在的一天就相當於從前的一年。雙方在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多邊協調合作。這些合作不僅為雙方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也為維護世界穩定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林劍說,中國和歐盟經濟總量超過世界1/3,貿易量超過全球1/4,只要中歐選擇對話合作,陣營對立就不會形成;只要中歐選擇開放共贏,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就不會發生根本逆轉。
比利時通訊社6日稱,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歐盟和中國一直在加強對話。新一輪的接觸正值北京希望緩解緊張局勢並使夥伴關係多樣化以應對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布魯塞爾也在保持與中方接觸,以減少對不可預測的跨大西洋關係的依賴。
歐盟網站6日發文稱,當天,歐盟駐華代表團舉辦招待會,慶祝中歐建交50周年及即將到來的「歐洲日」(5月9日)。來自中國有關部門、駐華外交使團和其他合作夥伴的1000多位嘉賓出席了此次活動。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庹堯誨主持活動,並歡迎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的到訪。庹堯誨在致歡迎辭時表示,過去50年,不僅歐盟和中國經歷了深刻的變革,中歐關係也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最多元化的雙邊關係之一。他說,「未來50年(歐中關係)大概率不會重蹈過去的覆轍」,「雙方應把握住此次周年紀念的契機,重新調整並平衡雙邊關係」。
中歐關係有內生動力
中歐雙方都沒有迴避雙邊關係近年來出現的問題。2021年3月,因歐方基於謊言和虛假信息,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借口對中國有關個人和實體實施單邊制裁,中方宣布對歐方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名歐洲議會議員。
林劍6日表示,過去幾年,中歐立法機構交往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出現了一些波折。當前形勢下,雙方都認為中歐加強對話合作十分重要。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我們相信並期待,隨著中歐全面恢復立法機構的交往,雙方的交流和理解將更加深入,這將為中歐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注入新動力。
「德國之聲」稱,歐中關係近年來發生了變化。起初階段,中國從與歐洲的合作中學到很多知識,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如今,中國工程師靠拍照模仿德國汽車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報道稱,中國的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在部分行業甚至已成為技術領跑者。相比之下,歐洲企業卻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焦慮情緒迅速蔓延。歐盟對中國的態度也變得更為強硬,不僅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和競爭者,還正式定義為「制度性對手」。這一定義令中方十分不滿。報道引述中國學者的話說,歐盟給中國的「夥伴、競爭者和對手」三重定義使雙邊合作變得困難,如果一個交通燈同時開亮紅、黃、綠燈,你是前行還是停下?如果一方將另一方視為敵人,又怎麼可能實現坦誠、順暢的合作呢?
報道稱,商界人士對以上定義也持懷疑態度。德國海外商會駐華代表布特克認為,合作夥伴不應被稱為「對手」。他建議,企業應專註於競爭,提升自身的能力。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6日披露,歐盟正在起草有關文件,放鬆對外資進入歐盟晶元和人工智慧等科技領域的限制。此舉意味著歐盟國家對中國收購歐洲科技公司的阻力正在弱化。報道稱,歐盟限制外資進入歐方敏感科技領域的舉措主要針對的就是中國,但現在,歐盟更擔心的是美國。
崔洪建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前些年,歐方試圖調整對華政策,但方向卻走偏了,沒有更好地總結經驗推進合作,反而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然而,近年來的國際形勢變化充分表明,歐方所謂的「去風險」和搞「制度對抗」用在對華關係上是錯誤的。
崔洪建認為,中歐當前的接近不應僅僅是一種策略上的考慮,也不應僅僅是為了應對美國的施壓,而應主要源於中歐關係的內生動力。這種內生動力體現在經濟上的共生、戰略上的互信、政治上的相互包容。中歐關係的內涵豐富,不應輕易被外部環境變化影響。
【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尚凱元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