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書記王伯祥丨他的為民情懷築起民營經濟發展豐碑

 
 

王伯祥同志是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先後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等榮譽稱號。

生產線滿負荷運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產品向外闖市場……壽光大地上,民營企業百舸爭流、千帆競發。3月27日,記者走進山東壽光,感受民營經濟「拔節向上」的蓬勃活力,也感懷「百姓書記」王伯祥一心為民的赤子心。

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王伯祥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堅持以改革促改變,傾力改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召開發展民營經濟大會,為民營經濟正名,紮實推進鄉村企業改制和股份制改革,縣、鄉、村企業從303家發展到4854家,總產值翻了三番,利稅增長近10倍。

△王伯祥(中)在鹽場調研(資料圖片)。

一心為民謀發展

歲月流逝,精神永恆。王伯祥,這個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時代依然鼓舞著壽光人民不斷奮進。

王伯祥離開後,壽光人民念念不忘在他的帶領下戰天鬥地、發展民營經濟的實踐。「在推動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王伯祥有著非凡的改革勇氣和創新精神。他就像一面旗幟,為我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王伯祥打破用人制度,大膽起用新人,解放思想,帶著我們大刀闊斧地改革,才有了我們的今天。」當日,記者採訪了山東全福元商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紀委書記、機關黨支部書記崔勝強。

1977年,壽光縣百貨大樓開始籌建,1981年3月建成。在建店後的10年時間內,百貨大樓遭遇了「冰火兩重天」的境地。在1986年之前,百貨大樓是壽光唯一的大型零售商店,這一時期沒有競爭者,企業商品流通量逐年增長。1986年之後,隨著全民經商熱的興起,壽光城區內貿易大樓、商業貿易中心等大中型商廈迅猛崛起,壽光商業布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由百貨大樓「一統天下」的局面轉變為國有、集體、個體「群雄並起」的多元化局面,百貨大樓發展面臨困境。此時,為了扭轉局面,王伯祥起用新人,讓年輕有為的副經理舒安成為企業總經理。舒安上任後,內抓管理、外拓市場,使公司不斷走強,從最初年銷售額280萬元的壽光縣百貨大樓,到如今年銷售額達到90億元的山東全福元商業集團,打造出了縣域零售企業的傳奇標杆。

民營企業作為壽光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壯大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王伯祥重視企業家隊伍的培育,他從基層選拔人才委以重任,對當時全縣52個重點企業的廠長進行測評分級,除優秀者留任外,其餘全部調整,然後從102個經濟單位推薦的100名『能人』中優選40人作為企業後備幹部。這種大膽的人事改革,確保了企業領導崗位由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擔任,為壽光工業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礎。」壽光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趙守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王伯祥上任壽光縣委書記時,壽光的工業總產值在濰坊當時12個縣市中排倒數第三。王伯祥認為,既要打牢農業基礎,還要走工業強縣之路。王伯祥帶著70多人的「取經團」到處學習,回來不到一年,全縣投資1.5億元,上了棉紡廠、膠合板廠、製藥廠等77個項目。

轉觀念、用能人、籌資金、上項目,放水養魚、減輕商業負擔,鼓勵改制、扶持民企……王伯祥用一腔熱血打造新的工業「增長極」。他一個人帶領一群人,埋頭苦幹,改革創新,給壽光工業的萬丈高樓打下堅實基礎。

選賢任能甘當伯樂

真情是驅動力,實幹是試金石。老百姓最看行動、最認實效,任何豪言壯語都不及幹事有分量。此後每年,王伯祥都組織「取經團」到深圳、上海等地取經,壽光的工業經濟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要想突破發展,就要不拘一格選人才。據趙守祥回憶,1987年1月,王伯祥來到台頭鎮造紙廠考察,當時負責這個企業的副鎮長兼經委主任陳永興彙報時簡明扼要,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王伯祥判斷:「陳永興有魄力、有幹勁,說不定能讓奄奄一息的縣造紙廠起死回生。」隨後,縣委組織部對陳永興啟動全面考察。10天後,王伯祥親自送陳永興上任。當時壽光縣委給出三條政策:3年內免除造紙廠的稅收,利潤也不用上繳財政,全部用於渡過難關和擴大再生產;企業幹部任免,廠里自己說了算;有困難及時彙報,能辦的立即辦,一時辦不了的,縣委班子集體想辦法。

陳永興也不負眾望。他鼓足幹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技術創新、車間管理、人才引用……僅用4個月就使縣造紙廠扭虧為盈。

只要對百姓有好處,王伯祥就會勇往直前地去干。王伯祥堅持「以民為本」的人才觀,打破常規,像陳永興一樣有幹勁、闖勁、拼勁的「能人」脫穎而出——聯盟化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楊志強,那時只是化肥廠的生產科長;仙霞集團董事長王金棟,當時剛由部隊轉業回到家鄉不久……經過改革,壽光企業領導班子「大換血」,他們各顯其能,為壽光的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強勁動能。

△王伯祥(右)在蔬菜大棚內調研(資料圖片)。

一代接著一代干

在任壽光縣委書記的5年半時間裡,王伯祥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發展壯大骨幹企業,在每個鄉鎮培植企業,打通經濟發展脈絡,打響工業翻身仗。不僅讓壽光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而且給壽光人民留下了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銀山。

1991年,壽光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王伯祥調任濰坊市副市長。他留下的,是20多萬個蔬菜大棚,是120萬畝棉田、鹽田、蝦池,是4854家企業,是10萬多個「萬元戶」,是百姓認可的幹部隊伍。

王伯祥曾這樣說——

「一個地方的經濟怎麼抓?不一定抓很多,就抓有效的、能惠及百姓的,一抓到底,久久為功,一代接著一代干。」

王伯祥在壽光邁出改革的第一步,依靠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成為這場市場化改革最關鍵的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也因此成為各種制度創新最積極的支持者和推動者。

百姓心裡有桿秤。在壽光的奮鬥歲月,王伯祥以其敢為人先的精神為壽光民營經濟「開山」,他對民營經濟發展的貢獻,已在壽光乃至整個濰坊大地上矗立起一座豐碑。

(山東濰坊市融媒體中心 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