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曉軍、龔雷豫
當下,以數據應用、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深刻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這些高端技術的應用,一方面改進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為社會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新產品;同時,也對傳統生產方式產生了重大衝擊,那些適應傳統生產方式的生產要素被大量替代,此類生產要素本文定義為次級生產要素,在不引起歧義下,下文將生產要素、次級生產要素和被替代生產要素混用。被替代的生產要素要重新進入生產流程中,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為生產要素再配置提供若干可能路徑。基於此,本文首先從技術進步的分類出發,分析技術進步可能帶來的生產要素替代。接下來本文論證現有的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被替代生產要素的低效配置,產生市場失靈。最後,本文論證政府干預會改進生產要素再配置效率,並提出若干建議。
按照acemonglu(2012)關於技術進步的分類,技術進步分為過程創新和質量創新兩類,其中過程創新指的是引入新技術,改進生產過程,降低產品的邊際成本,生產和以往市場同類的產品。此類技術創新以改進生產工藝,節約生產成本為主,對於物質生產要素(如機器、廠房等)的替代較少,對於勞動人員的替代會有發生,但總量不大。基本上還是對原有生產過程的一些補充和改進,並且由於技術創新,從而在市場中具備價格優勢,而通過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會大量吸納原有生產過程中被替代的生產要素。總體而言,過程創新帶來的生產要素替代較小,且大部分都能通過自我吸納,讓生產要素實現再配置,產生較小的社會影響。過程創新意味著技術進步是一種漸進式的改良過程,它較少帶來次級生產要素的短期大規模產生。在工業革命時期,生產的技術創新以此為主。
質量創新是另一類技術進步,通過引入新技術,產生高品質產品,其本質已經不同於以往市場產品,其生產過程也完全不同於市場同類型低品質產品,若其再具備價格優勢,則完全替代低質產品,從而導致低質產品的生產方式被替代,從而產生大量原有生產要素被替代的情況。質量創新帶來社會生產要素被替代的現象被經濟學者熊彼特稱之為「創造性毀滅」。長期關於「創造性毀滅」方面的文獻集中於討論廠商價值改進方面,忽略對於被替代生產要素的再配置。「創造性毀滅」的技術進步強度較大,對原有生產方式往往具備顛覆性,因而原有的生產要素很難在短期內轉化為適應新技術的生產要素,從而產生市場中滯留大量的次級生產要素。質量創新是技術進步的高級形式,從技術進步發展進程來看,技術進步是以質量創新為目標的,都是從最初的過程創新過渡到質量創新階段。若技術進步的這一進程較為緩慢,則短期內市場的次級生產要素積累不多,不會產生大規模集中式的生產要素替代情形。當下技術進步以各行各業內層出不窮的顛覆性技術為主導,這會在短期內產生大規模的次級生產要素,這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協作,優化配置此類生產要素。
現有的市場資源配置能否有效配置次級生產要素?市場資源配置的邏輯是市場主體在既定的資源約束下,選擇各類市場要素,以極大化個體利益為目標。其中企業會主要利用生產要素,提供產品,在市場上追求利潤最大化。次級生產要素要經過轉化才能成為可被企業利用的生產要素,這個轉化需要成本,而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顯然不願意首先選擇次級生產要素。於是次級生產要素就大量流入那些介入門檻低的行業,加劇此類行業競爭。典型的就是在物質生產要素方面,大量的機器、設備作為廢品處理;在勞動力再就業中,產生大量高科技從業人員下崗送外賣;這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當前,次級物質生產要素(以機器、廠房、企業主的不動產)主要形成了各類銀行或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歸屬不同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在處理這些不良資產的過程中,大多採取粗放的處置方式(如打包折價發售資產)以及各類市場不完備特徵而導致處置過程中的各類腐敗現象等,造成次級生產要素的低效配置。在勞動力方面,大量的被替代勞動力形成失業,在再就業這段時間,由於長期的職業慣性、生活環境、信息不完備等原因,而不進行跨行業跨區域職業選擇,最終錯失再就業匹配的機遇,從而形成社會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假定的是市場主體並不是完美的,他們具備有限信息、短期逐利特點,因而造成次級生產要素的低效配置,改進配置效率需要政府干預。次級生產要素的產生以技術進步的突變為特徵,若能在技術進步的發生到大規模應用這一過程中控制好節奏,則可以預先進行相應生產要素的規範化配置,避免產生大規模次級生產要素,將技術進步的突變轉化為漸變的過程,也即為技術進步提前做好準備。其次,政府應充分發揮對宏觀經濟結構把握的優勢,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要素進行整合,實現次級生產要素進行跨行業、跨區域配置。最後,政府應引導新進入的企業進行去重資產化投資,鼓勵人們採取靈活就業模式,破除職業終身化慣性,以應對不斷發生的技術進步。如此,政府在宏觀上,分別從技術進步的事前、事中、事後對市場進行干預,可以糾正市場失靈,實現次級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
在微觀上,還可以通過對各類企業、地方政府、不良資產管理機構、就業人員的引導,以達到次級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具體有如下建議:
首先,通過對企業的分類引導,實現次級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對大型企業,要引導其對於產業生態的發展方向,鼓勵進行核心產業周邊的投資建設,形成較為穩定的產業生態圈。產業生態圈的重要功能是受到經濟衝擊時,通過部門間的分散,能較好地減弱衝擊對企業的影響。因此,當來自產業生態中的某個環節的技術進步衝擊,產生的次級生產要素在企業內部能得到較好的配置,從而降低次級生產要素流入市場。對現有的中小企業,引導進入大型產業生態圈,或組建產業聯盟形成產業生態圈。通過併購重組、資產證券化等手段,將固定資產(重資產)部分進行切割,實現企業輕資產運營,減少未來因技術進步而帶來的物質次級生產要素。對應用新技術新建的企業而言,要盡量輔助此類企業的重資產投入,讓企業輕裝上陣,減輕企業負擔,應對市場競爭。
其次,對各級地方政府,在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中,要注意結合本地的產業特色和結構,最好能實現產業轉移中的產業整合,不必熱衷於引入新的企業或產業。要實現次級生產要素的跨地區轉移,其核心在於勞動力的轉移,通過創新各類人才引入政策,實現勞動力的平穩轉移。同樣地,對於新建企業的投資,儘可能輔助其減少重資產投入,由政府獨資或共建通用固定資產(通用廠房、設備等),在降低企業運營壓力的同時,政府也獲得固定資產投資收益。重要的是,通用固定資產很少會形成次級生產要素。
對於不良資產的管理部門,首先要做好各類不同資產的分類,明確資產對接當下產業結構的可能性。其次主動對接市場主體,以租代售的模式,讓市場主體運營此類不良資產,讓次級生產要素儘快進入國民生產體系中。最後,聯合市場主體共同運營,提高不良資產的運營效率。
做好失業人員的保障,提倡引導靈活就業模式,破除人才流動的障礙。加大引入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力度,從企業、政府和市場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失業保險架構。構建各類再就業培訓和輔導機構,定製化實現失業人員的再就業途徑,此類機構不必全部由政府投入運營,可以引入市場主體積极參与。結合數字經濟的時代特徵,創新新的靈活就業模式,多角度拓寬就業渠道。在人才的跨區域流動上,要一方面鼓勵去欠發達地區就業,另一方面也要對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引入政策的力度加大。
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生生不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要做好生產要素的再配置,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消化次級生產要素的存量,同時要減少新的次級生產要素產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方面協同作用,可以有效進行次級生產要素再配置,為新一輪技術進步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
趙曉軍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公共財政領域。
龔雷豫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增進與阻礙因素分析。
供稿:科研與博士後辦公室
美編:初夏
責編: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