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聯組會時說道:「教育上必須把牢,從小培養愛國心。」
課堂中有培根鑄魂,校園裡有啟智潤心。總書記曾回顧自己的經歷娓娓講述,「書上講的『熱愛生產勞動,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富強的社會主義祖國』,『立雄心壯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選擇。」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當數字技術催生教學新生態,人工智慧激發人才新優勢,教育既要與時俱進,又「不能把最基本的丟掉」。
從愛國心,看立德樹人的本心。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下團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培養的首先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的人」。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四五歲時媽媽買了小人書,給我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總書記難以忘懷:「精忠報國,是我一生的目標。」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1935年,目睹了舊中國的風雨飄搖,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開學典禮上提出「愛國三問」。愛國之魂,世紀賡續。幾年前,總書記走進南開校園,勉勵大家:「你們心中總要懷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你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貢獻。」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4年前的全國兩會,總書記強調,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
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寫道「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希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之江小學的同學們爭做愛黨愛國、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新時代好少年……「我歷來最重視的是立德樹人。」樸實卻深刻的道理,蘊含著對萬千青年成長成才的關心和期許。
從愛國心,看辦學興學的初心。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一批批棟樑之材,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
「在我們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當時一批愛國者就覺得中國要強大就要辦教育。」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紅色文化滋養的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學校的辦學宗旨,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又要引導學生立志報國。」
科技浪潮不斷奔涌的今天,技術革新助力教學科研,但為國盡責的初心仍需恪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回國任教20餘年,只為科技報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去年,他收到總書記回信,信中肯定他「將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勉勵他「帶領大家繼續探索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2017年全國兩會,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
在北京師範大學指出廣大教師是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在西安交通大學會見西遷老教授時闡釋「『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在北京育英學校強調「廣大教師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三尺講台系國運,總書記有感而發:「學校會在一個人的心中播下一顆種子。」
從愛國心,看思政教育的恆心。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既是民族自信,也是行動自覺。
思政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總書記曾回憶:「我的政治課老師在講述焦裕祿的事迹時數度哽咽,一度講不下去了,捂著眼睛抽泣,特別是講到焦裕祿肝癌最嚴重時把藤椅給頂破了,我聽了很受震撼。」
3年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同學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闖將。
這次兩會「下團組」,總書記指出「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在總書記看來,思政課應該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時代的「思政課」無處不在。「天宮課堂」的別樣講述,用璀璨星光點亮青少年的星辰夢想;在奧運賽場上創造歷史的鄭欽文「比賽打得很精彩,賽後發言也很有家國情懷」;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的「90後」王興興向總書記彙報「我們的企業和我們自己,都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與國同行,青春壯哉,實踐的力量,勝過萬語千言。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追夢路上,復興征程,今日之中國就是最精彩的愛國課堂。
統籌:杜尚澤
撰文:鄺西曦
編輯:胡澤曦、閆俏秀
校檢:吳玥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