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對美國政府內部展開的「查賬風暴」勢大力沉、波及範圍空前,不僅掀開了「燈塔國」的「民主遮羞布」,也狠狠打臉了此前叫囂「西方民主制度沒有腐敗」的追隨者們。事實清清楚楚擺在眼前,美式民主中的腐敗現象不但存在,而且還長期、廣泛存在,只是此前被視而不見而已。
由doge爆出的猛料頻頻令人跌破眼鏡。比如馬斯克2月8日表示,每年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福利支付給沒有社會安全號碼,甚至沒有臨時身份證號的人。而美國社保資料庫顯示,目前共有3.98億個「活人」,但美國政府官方統計的人口數只有3.41億人。兩相對比,差額將近6000萬。用馬斯克的話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欺詐」。
若進一步查看具體數據,還會發現更加離譜的現象。在美國社保資料庫中,150歲至159歲的超過134萬人;160歲至169歲的超過12萬人;200歲以上的還有2786人,其中「最高壽」的一位年齡在360歲至369歲之間,其出生時清朝才剛剛建立,而美國甚至還沒獨立建國。馬斯克嘲諷稱,或許世界上真的有能活數百年的「吸血鬼」,他們還在領美國政府的福利。
再比如,此前doge對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清查,除了每年數百億美元的高額投資外,更令人咋舌的是其推動的各類千奇百怪的項目。如usaid出資150萬美元在塞爾維亞打造dei(「多元、平等、包容」)工作環境;投入7萬美元在愛爾蘭製作dei主題音樂劇;在瓜地馬拉投資200萬美元支持變性和性小眾活動……
doge的查賬行動也推進到了美國國防部。該部門預算超過8000億美元,此前已被爆料不少「離奇賬單」,如美空軍採購一小袋市價不超過100美元的金屬套,花掉9萬美元;採購25個咖啡杯花3.2萬美元;採購一隻馬桶蓋,1萬美元……doge預估將從該部門查到「數十億、數千億美元的欺詐和濫用現象」。
請注意「預估」這個詞,它意味著doge針對美軍的清查進度並不順利,並未找到「實錘」證據。美軍的反彈力道甚至威脅到馬斯克個人生命安全以及doge部門的存廢問題。如此強勁的反彈並非出自國防部一個單位,包括中情局、財政部等多個部門都正在醞釀「反攻」。
至於「反攻」的依據,除了資金被刪日子過不下去之外,還有另一個頗具「政治正確」的理由,即doge的改革造成了大規模失業。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報告顯示,2月份聯邦政府僱員減少1萬人。有分析機構預測doge導致的裁員總數將超過6.2萬人。一些華爾街公司甚至宣稱,doge將造成50多萬人失業。
從前是「官逼民反」,現在是doge逼得「官反民慘」。值得注意的是,發布數據的美國勞工統計局也是政府機構之一,也將面臨doge的「查賬風暴」。因此其在論證doge所引發的「慘象」方面極為賣力。
馬斯克與doge被賦予的權力及正當性,並非源於美國政府共識,而是特朗普個人的充分授權。這份「恩寵」在得勢時固然可以所向披靡,甚至擁有「先斬後奏」的特權;不過一旦「失寵」,也將摔得很慘。
2月26日,特朗普在首次內閣會議上,以開玩笑的口吻表示,是否有內閣成員對馬斯克不滿,若有就把他們「趕出去」。但到了3月中旬,特朗普的態度已發生明顯變化。
《紐約時報》報道稱,馬斯克與魯比奧不合,理由是馬斯克嘲諷魯比奧的國務院削減開支力度不夠,指責他在政府上任的前45天內「一個人都沒解僱」。但魯比奧提醒他,國務院有超過1500名員工接受提早退休,並嘲諷馬斯克是否要把這些人找回來再裁一次。
除了魯比奧,表達不滿的還有其他內閣成員,如交通部長肖恩·達菲指責,因為馬斯克的團隊試圖解僱空中交通管制員,導致近期發生多起飛機墜毀事件。馬斯克則稱達菲「說謊」。另外,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長道格·柯林斯提出擔憂,指馬斯克的裁員計劃將影響數千名退伍軍人,而這是一個強大的選民群體。
在「1v3」的戰局中,馬斯克尚能遊刃有餘地周旋,但特朗普並沒有像幾天前說的那樣把反對者趕出去,而是在關鍵時刻下場表態,他仍然支持馬斯克計劃的使命,但是,現在是時候對方法進行一些改進了。他表示,內閣部長們將負責具體事務,而馬斯克的團隊將只提供建議。
如果還嫌這些話的意圖不夠明確,特朗普稍後在社交媒體上的發文則更加直白。他表示,下一階段削減聯邦工作人員的計劃將採用「scalpel」(手術刀)而不是「hatchet」(斧頭)。
顯而易見,特朗普對馬斯克的支持,已經從過去的百無禁忌、「加油猛干」,轉變為如今的「悠著點」。當特朗普強調「下一階段」時,意味著馬斯克此前「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做法已成為「上一階段」,也已不合時宜。
馬斯克及doge的查賬縱使當前仍獲得不少國民的支持,但美國政府,包括特朗普任命的新閣員們,已大感「體力不支」,再搞下去,美國政府怕是要被「割喉」了。
特馬的「感情」正在滑坡,相信這是兩人都不想看到的結果。相較於對其他團隊成員的「當頭棒喝」,特朗普對馬斯克的「敲打」相當客氣。事後特朗普及白宮發言人均欲蓋彌彰地宣稱,馬斯克和魯比奧「沒有衝突」「非常融洽」。
然而,各界輿論已逐漸認清一個事實:無論是氣場強大的「政治強人」特朗普,還是不世出的「商界精英」馬斯克,這些人當初想依靠一個人、一支團隊、一個任期就治好美式民主所有沉痾舊疾的主張,已經從原本極具現實主義的改革政見,變成了浪漫主義的、不切實際的空想。
這不僅是特馬的個人挫敗,更凸顯出美式民主的腐敗是結構性的。當詢問deepseek如何看待「美式民主制度的結構性腐敗」時,可以得到如下回答:美式民主制度存在結構性腐敗的說法具有充分的事實依據和理論支撐,其核心在於制度設計本身存在固有缺陷,導致腐敗現象被系統性合法化並長期延續。
至於結構性腐敗的根源,deepseek認為這是源於其制度設計將政治與資本利益深度綁定,通過合法性程序掩蓋腐敗本質。金錢政治、旋轉門、權勢集團支配等機制共同構成腐敗的制度溫床,導致治理失效與社會分裂。deepseek還「殘忍地」指出,這一結構性問題不僅難以通過局部改革解決,更成為美式民主「褪色」的核心癥結。
要知道,人工智慧的回答是在整合分析現有數據的基礎上實現的,這意味著,相關論斷並不是人工智慧的新發現,而是已經具備大量資料證實的結論。換句話說,美式民主制度的結構性腐敗不是一件新鮮事;特馬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及現階段對改革方式的軟化和猶豫,只是為這個已知結論提供了更加鮮活的證據。
事實上,西方民主的制度缺陷並非美國人專享。在亞洲,向來以「民主燈塔」自居的台灣地區,其政治實踐也證明了結構性貪腐長期存在,且難以根治的特性。
具體事例不勝枚舉,如民進黨大搞「非核家園」,補助親綠光電公司,涉及金額高達數千億(新台幣,下同);「前瞻計劃」一筆下去豪擲8800億,結果淪為綠營綁樁「錢坑」;「慶富案」中造船公司通過詐貸和官商勾結承接海軍獵雷艦項目,涉案金額數十億;新竹棒球場僅重建工程就要花12億,結果因偷工減料導致場地安全隱患……
賴清德上台後,打出「反貪」大旗,結果只辦政治對手,卻輕縱親賴集團,貪腐成風亂象毫無改善,只是把從前的「黑金」變成「綠金」,甚至「賴金」,讓「賴系」獨享貪腐果實。特朗普和馬斯克至少還嘗試改革,但賴清德從勝選之日起,就在醞釀「大罷免」,企圖倚仗執政權、大撒資源鬥爭在野陣營,讓本已千瘡百孔的「台式民主」中毒更深,加速崩潰。
馬斯克與民進黨已從不同維度證實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結構性腐敗。現在,還有人相信西方民主制度沒有腐敗嗎?
來源:海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