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案迎終局,尹錫悅拒絕辭職,韓國政壇格局風雲再起
當地時間2025年2月25日,韓國憲法裁判所(憲法法院)舉行總統尹錫悅彈劾案庭審最後一場辯論,長達3個月的庭審辯論程序由此宣告結束。彈劾案即將迎來終局,但尹錫悅態度堅決,拒絕辭職。這不僅掀起了民意浪潮,更反映了韓國政壇的深度裂痕和社會對於權力結構的不同理解。
尹錫悅為何堅持拒辭?
尹錫悅的彈劾案肇始於其去年底對國會實施的戒嚴事件。當時,由於在野黨阻撓國家預算,國會陷入停滯,尹錫悅宣布緊急狀態並下達戒嚴令,調派軍警封鎖國會,試圖迫使議會恢復運轉。然而,多個議員因此不得不「翻牆」進入國會,這一幕成為韓國政壇的標誌性場景。
尹錫悅的辯解邏輯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其一,他認為作為總統,他有權依據憲法第76條宣布戒嚴。根據該條款,在國家面臨緊急狀態時,總統確實擁有採取特殊措施的權力。其二,他強調戒嚴令是被逼之舉,責任指向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聲稱該黨先行「卡住國家預算」,引發了危機。
此外,尹錫悅的民間支持者也成為他拒絕辭職的堅強後盾。然而,儘管有支持者護航,尹錫悅在民調中的支持率已跌破30%。他的支持者雖聲勢浩大,但能否改變法院對彈劾案的裁決走勢,仍是未知數。
三方博弈,彈劾案走向複雜
彈劾案背後的對抗不僅是尹錫悅與在野黨的較量,更是一場多方勢力交織的權力博弈。在這起事件中,共同民主黨、國民力量黨以及軍方分別扮演著不同角色。
1. 在野黨:彈劾的主要推動者
以共同民主黨為代表的在野派,在彈劾案中態度堅決。從發起對國會事件的調查,到正式起草彈劾文書,該黨從法律層面對尹錫悅的行為發出多重質疑。最核心的指控在於尹錫悅是否濫用憲法賦予的特殊權力,破壞了總統權力的邊界。他們認為封鎖國會不但不具備合法性,更可能構成「內亂罪」。
這一系列指控並非單純法律層面的較量,對李在明等在野黨領導人而言,更是一次實現政治破局的機會。通過彈劾案,共同民主黨得以將尹錫悅推到輿論的對立面,同時為未來大選提前布局,積累政治資本。
2. 執政黨:內部分裂加劇
原屬尹錫悅政治陣營的國民力量黨,在彈劾案中卻顯現出分裂的跡象。為了保護黨派形象並規避政治連帶責任,一些黨內高層試圖與尹錫悅保持距離。甚至於,為了進一步劃清界限,國民力量黨部分議員提議更改黨名以消除尹錫悅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樣的局面引發執政黨的劇烈震蕩。尤為關鍵的是,前黨首韓東勛近日再度出山並公開與尹錫悅劃清界限。他一方面批判共同民主黨,但另一方面也點名尹錫悅存在「獨裁傾向」。韓東勛的意見可能對國民力量黨的未來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3. 軍方:中立立場被質疑
長期保持中立的韓國軍方,也在此次事件中捲入爭議。近期,軍方宣布成立證據收集平台,鼓勵社會各界提供與戒嚴事件有關的線索。這一動作被解讀為軍方在彈劾案中公開站隊,向社會傳達了「調查總統責任」的信號。雖然軍方否認偏向任何一方,但這一舉動無疑加劇了彈劾案的複雜性。
彈劾案的歷史啟示與未來走向
對於韓國而言,總統彈劾並非首次。在2017年「親信干政案」中,朴槿惠成為首位被成功彈劾的韓國總統。當時,韓國社會的民意空前反彈,最終推動了法院裁決支持罷免總統。而尹錫悅的彈劾案,同樣伴隨著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憲政危機將最終裁決的權力推向法院。
若法院判決通過彈劾,尹錫悅將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二位被彈劾的總統。這將為韓國憲政制度帶來進一步的發展——即加強對於總統權力的限制,避免未來再發生類似的緊急狀態被「濫用」。然而,若法院否決彈劾案,尹錫悅是否能夠恢復執政權威,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彈劾案的背後,是韓國政治與社會撕裂的體現。軍方的參與、政黨的內部分化以及社會支持者的激化,無一不揭示出韓國民主體系的結構性挑戰。未來,大選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局勢緩和,但舊問題和新矛盾短時間內恐難以解決。
結語
彈劾案讓韓國政壇進入了一個新的動蕩階段,而尹錫悅拒不辭職的姿態,則讓這起危機的結局更加撲朔迷離。無論法院裁決結果如何,這場風波都將深刻影響韓國的政治格局。對尹錫悅而言,這是一場殊死一搏的抗爭;對韓國而言,這或許是檢驗其民主成熟度的一次重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