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打兩份工、周工作84小時,原來美國人才是真「牛馬」?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美國政府一紙禁令,TikTok美國用戶一夜間淪為「數字難民」,蜂擁逃離。 而社交平台小紅書,這個遠隔重洋的中國App,竟成他們最後的「避難所」。

信息來源:《粵海觀潮:「TikTok難民」何以「逃離」美國?》,金羊網,2025年1月15日。

同時,有人卻發現,這群被迫遷徙的美國人,竟正承受著「打兩份工、周工時84小時」的超負荷運轉。這,才是真正的「美國夢」?

老外出現在我的小紅書

小紅書,原本是一個以分享生活方式、美妝、時尚等內容為主的平台,卻因為TikTok的禁令,在歐美多國應用商店的排名迅速飆升,甚至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登頂榜首。

幾乎在一夜之間小紅書的用戶發現,他們的首頁推薦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金髮碧眼的外國面孔湧入,用略顯生澀的中文,分享著他們的生活點滴。

他們學習中文網路用語,例如「666」、「233」、「XSWL」等,並嘗試用這些新學的辭彙與中國網友互動。

有些美國網友甚至開始與中國小學生進行在線交流,批改作業,輔導功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跨文化學習模式。

而中國網友也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他們熱情地向美國網友介紹中國的文化、美食、風景,並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讓雙方得以窺見彼此真實的生活面貌。

然而,隨著交流的深入,雙方開始分享彼此的生活成本、工作狀況、醫療費用等更加私密的信息。

美國網友的「牛馬」生活

以往,在媒體的渲染和一些「美吹」的口中,美國夢象徵著優越的生活、輕鬆的工作和無限的機遇。

然而,許多美國網友坦言,他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每周工作84小時甚至100小時,相當於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而且這還不包括休息日。

他們往往需要同時打兩份甚至三份工,才能勉強支付房租、車貸、保險等高昂的生活費用。

一位美國網友分享了他的經歷:他每周工作84小時,每天工作12小時,沒有周末,沒有休息。即便如此,他的收入也僅僅夠維持基本生活開銷。

還有另一位美國朋友,他和未婚妻兩個人的收入加起來一個月能有七千美元,這在美國其實算不錯的收入了,對吧?

可他們每個月要交房租,要還車貸,還要買各種保險,一圈下來,兜里也剩不了多少錢了。這日子過得,也並不輕鬆。

更令人震驚的是美國高昂的醫療費用。一位美國網友表示,他做了一次CT掃描,竟然花費了7000美元。這些真實的經歷,擊碎了人們對美國生活的幻想。

長期以來,在西方媒體的宣傳和一些「公知」的口中,中國被描繪成一個貧窮、落後、缺乏自由的國家。

然而,通過這次「對賬」,美國網友們驚訝地發現,真實的中國與他們想像中的截然不同。

中國網友們也分享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可以輕鬆地購買到各種新鮮的食材,享受著便捷的在線購物服務,擁有相對低廉的醫療費用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他們並不像西方媒體宣傳的那樣「食不果腹」,相反,他們可以享受到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不可否認,這場「對賬」,不僅是一場信息的交流,更是一場觀念的碰撞。

美國封禁TikTok真能行嗎?

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封禁TikTok來維持其精心構建的關於中國的刻板印象,認為這個平台向美國民眾展示了太多真實的中國,從而動搖了他們苦心經營的「中國人設」。

然而,這番操作卻適得其反,反而促成了中美民間更直接、更廣泛的交流。

小紅書的意外崛起,成為了一個新的窗口,讓更多美國民眾有機會了解真實的中國,也讓美國政府苦心孤詣打造的「信息繭房」出現了裂痕。

信息來源:《出海「最菜」小紅書,憑什麼一夜國際化?》,新浪財經,2025年1月14日。

一直以來,美國憑藉其在全球媒體和互聯網領域的主導地位,構建了一個強大的「信息繭房」,通過過濾和篩選信息,向世界輸出有利於自身的敘事,並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進行有選擇性的報道和歪曲抹黑。

然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也讓這種單向的信息輸出模式越來越難以維持。

中國自身也在積極努力打破這種信息壁壘。例如,對一些歐美國家實施免簽政策,吸引了更多外國遊客來到中國,親身感受中國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並通過他們的視角向世界傳遞一個更加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

當然,這場「對賬」也引發了人們對「美吹」、「公知」和「精美」的反思。

以前,總有些人喜歡把美國說得特別好,好像那兒是世外桃源一樣,什麼都完美。他們,又經常是中國這不好那不好,各種挑毛病,讓人聽著心裡挺不舒服的。

但是,這次真正了解美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說的那都不是真的。現實情況跟他們描述的完全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差距挺大的。

他們之前說的那些好聽話,就像肥皂泡一樣,一戳就破了。你想想,如果有人老是說謊,那他們的話還能信嗎?

筆者認為

「原來城牆的倒塌方式不是我們翻出去,而是他們翻進來。」這句話或許是對「TikTok難民」事件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