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談判」還沒結果!中國駐歐使團撰文駁歐盟指控:荒謬

2024年即將結束,中歐還有一件關鍵的事情沒有解決,即電動汽車關稅談判問題。11月下旬這件事曾被曝出「有進展」,然而幾名歐盟官員第一時間否認,稱不存在所謂的進展,中歐還有很多問題和分歧都沒有解決。所以事件看起來要拖到明年,歐洲媒體認為特朗普上台之後,中歐關係可能有轉折,關鍵要看美國對歐盟的態度。此外,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將在明年訪問中國,他的到來很有可能幫助中歐談判,畢竟馬克龍是實打實的支持關稅頭號國家。

歐盟為什麼久拖不決?歐洲媒體給出的解釋是「內部意見差別太大」,法國義大利等國作為傳統的燃油汽車工業強國,在汽車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相對滯後,擔心中國電動汽車衝擊其本土產業,因而支持加征關稅以保護自身利益。而德國作為歐洲老牌汽車強國,其汽車產業與中國市場深度綁定,若中歐貿易關係惡化德國車企將遭受重大損失,因此德國反對加征關稅。匈牙利則因實施「向東看」戰略,加上為了吸引中國投資,他們是堅定的反對者,各方根本達不成一致意見。。


然而近期歐盟的矛頭又一次指向中國,提出中國必須先「改正模式」然後再提談判。23日,針對近段時間以來,一些歐美政客和媒體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將責任歸咎到中國的問題,中國駐歐盟使團彭剛公使發表署名文章,嚴厲駁斥了這一說法。中方指責歐盟再炒作,本質上是濫用「產能過剩」概念,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亦有違市場經濟規律。歐盟自己的人也都提到,所謂中國綠色領域「產能過剩」是一種荒謬的說法,他們對此非常清楚,當下全球產能一點都不過剩。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列舉了數據,讓歐盟「臉疼」。近五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年均增速超 30%,家庭購車、網約車、公共交通等多元領域都對電動汽車有著海量需求。不僅如此,在國際市場,中國電動汽車憑藉高性價比領先,何來「生產過剩」?歐盟內部各國在電動汽車補貼、產業規划上各自為政,部分國家為保護本土傳統燃油車產業,對電動汽車發展扶持力度不足,導致整體產業進度滯後,現在明顯此舉是在遷怒中國。

文章最後,中國駐歐盟使團還警告歐方,歷史和現實都已經多次證明,搞保護主義損人不利己,是沒有贏家的。只有放棄以鄰為壑、孤立封閉的零和思維,共同削減壁壘、擴大開放才是出路。而且無論歐盟和美國如何阻擋,事實情況就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競爭日益激烈,中國在電池、電機和電控等關鍵技術上已展現出明顯領先地位,而歐盟在電池技術等方面基本問題還沒有解決,雙方根本不是同一個水平線上;靠封鎖自閉不能當第一,歐洲明年態度如何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