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議會舉行了聽證會和相關審議,愛沙尼亞前總理卡拉斯,被提名為新任歐盟外交政策代表,這位歐盟官員在這場聽證會上,大肆宣揚制裁中國的論調,甚至放出狠話,要讓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我不禁好奇,為何歐盟內部屢次會出現這種反華政客?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我們跟歐盟鬧得並不愉快,這是因為該國際組織不斷在推動,制裁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法案,但是根據實際數據來看,我國的電動汽車產業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還使用了幾次反制裁措施,讓歐盟付出了不小的損失,按理來說,如果這位提名外長,真的是把歐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應該轉變對我們的態度,而不是高喊著對抗的口號。
所以歐盟內部已經出現了一種論調,該國際組織已經被美國滲透得非常嚴重,甚至某些重要官員還會以犧牲歐盟的利益,來配合美方對中國實施打壓措施,就拿現任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來舉例,這位女政客可是堅定的「反華派」,大量的對華制裁法案,就是她一手推動的,甚至曾經還在台海問題上大放闕處。
極為巧合的是,馮德萊恩已經把家人和資產,全部轉移到了美國境內,或者可以這樣說,在她的領導下,歐盟的整體實力越來越弱,但是想要讓其下台的聲音卻越來越少,這恐怕就是她「跪舔」美國的好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答案,想要在歐盟內部站穩腳跟,討好美國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所以這位剛剛提名的歐盟外長,對我們表露惡意,無非就是想拿我們,當墊腳石或是敲門磚,並以此來鞏固自己在歐盟中的地位。
當然,我並不是說,歐盟內部全是這種反華人士,其實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歐盟國家領導人以及國家政要,正在密集進行著訪華工作,其目的就是在尋求跟我們加強合作,大量歐洲中立政客也紛紛認為,中國和歐盟在經濟上的糾紛,應該雙方共同努力去尋找解決途徑,而絕非是去遠離中國。
看到這裡,我已經可以給出一個大膽的結論,這位剛剛被提名的歐盟外長,對我們所放出的狠話,最終只會變成過眼雲煙,相信大多數歐盟國家也認清了,美國醜陋的嘴臉,所以今後這種反華的人士出現的頻率,恐怕也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