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美國母親不顧反對,為女兒移植狒狒心臟,後來怎樣了?

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之一,莫過於滿心歡喜迎接小生命,憧憬著日後幸福生活時,卻被告知寶寶時日無多。

特蕾莎·波克萊是一位單親母親,1984年10月14日,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巴斯托醫院準備生寶寶。

經過幾小時的努力,陣陣啼哭宛如美妙的讚歌,響徹在產房中,此時的特蕾莎別提有多麼開心,看著女兒熟睡且稚嫩的面容,她已經在幻想著女兒長大後的模樣。

然後醫生的一席話,卻讓特蕾莎的心情從「天堂」墜入「深淵」,因為醫生在檢查後發現寶寶患有「左心發育不全綜合征」。

通俗易懂的說,寶寶心臟先天畸形,只有一半的健全心臟,無法支持全身血液運轉,以20世紀80年代的醫療水平,很遺憾無法治癒,並且壽命不超過30天。

在了解到巴斯托醫院無法治癒女兒的疾病後,特蕾莎立刻轉到洛馬琳達醫院,這裡的醫生在得知情況後,迅速召開了研討會。

經過數小時的討論,最後的結果是「心臟供體不足」,也就是說,洛馬琳達醫院也無法拯救寶寶的生命。

就算放眼當下,心臟供體也是極其緊缺的器官,況且還要考慮到嬰幼兒的特殊性,所以在30天內幾乎不可能找到適配的移植心臟。

特蕾莎只能帶著孩子悲痛的回到家中,但參與討論的主刀醫生卻沒有放棄,他叫倫納德·貝利,畢業於洛馬琳達醫學院,年僅25歲就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並發表了大量高價值醫學論文,在醫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倫納德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寶寶在30天後就會死亡,當下又沒有合適的心臟,對於寶寶而言,基本就是死局,那麼是否可以用動物心臟來搏一線生機呢?

回到家的特蕾莎,每一秒都格外珍惜,她用相機記錄著女兒的最後時刻,正在她感到絕望悲痛的時候,倫納德醫生的助理打來電話,表示醫院想用動物心臟來嘗試。

當聽到「動物心臟」時,特蕾莎格外憤怒,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可能用動物心臟!

但過了幾天,她開始明白這或許是唯一的機會,否則一旦超過30天,女兒就會在悲痛中死亡,於是答應了這場手術,即便親朋覺得極其荒謬,但作為母親的特蕾莎還是決定試一試。

1984年10月26日,全球第一例異種器官移植手術開始了,倫納德醫生將一顆狒狒心臟小心翼翼的放入菲伊(特蕾莎女兒)體內,手術進行了十幾個小時。

最後一步完成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直到儀器發出「滴滴」聲,大家明白這場史無前例的手術成功了!

手術室外的特蕾莎聽聞後,激動的掩面哭泣,這絕對是醫學史上的一個奇蹟。

菲伊的生命特徵開始穩定,並且四肢逐漸擺動起來,哭啼聲也異常的響亮,就在眾人覺得菲伊能依靠狒狒心臟生活下去的術後第21天,她的身體開始出現異常劇烈的排斥反應。

即便經過搶救,但菲伊還是走向了死亡,全球首例異種移植堅持20多天後,最終宣告失敗。

至於是什麼因素導致的失敗?

當時的醫療學者認為問題出在血型上,菲伊的血型是O型,而狒狒的血型是AB型

但從如今的醫療科學角度出發,異種器官移植除了血型不同外,最難的地方在於基因異體排斥。

簡單的說,動物的基因和人類的基因無法在同一具身體內共存,例如人類的免疫系統會將動物基因當做外來侵略者消滅,就算無法消滅,雙方也會展開戰鬥,而戰鬥表現就是人體出現的一系列癥狀。

其實美國在2022年1月和2023年11月,也做過兩個異種心臟手術,57歲戴維·貝內特接受「基因編輯豬心臟移植手術」2個月後死亡;58歲勞倫斯·福塞特在1.5個月後死亡。

現如今器官移植手術越來越多,但器官供應卻極其有限,中國每年晚期心衰患者多達150萬人,但真正能接受移植的病人約在500~600人,足以見得,器官的需求量是多麼龐大,但供應量卻出奇的低。

從技術上來講,目前全球已經掌握了異體器官移植的技術,但主要源於異體基因排斥。

不過隨著生物科技越來越發達,現在人類已經能逐漸對生物基因進行編輯,例如將有刺魚優化成無刺魚,背後的邏輯就是找到「魚刺」的基因,通過抑制這類基因就能實現「無刺魚」。

當然了,基因編輯往往是複雜深奧的,但考慮到人類器官的供需關係極其不平衡,從動物身上尋找器官來源,也是一種新的突破,前提是需要解決基因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