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只是個孩子。孩子能有多壞?
但有時候孩子的壞遠超我們想像。
「被活活打死、面目全非、手機錢被轉空」,在「邯鄲13歲初中生被殺害」事件中,我們能看到孩子極致殘忍的惡。
邯鄲13歲男孩被害事件發生至今,網友憤怒、心痛、無力、呼籲,不僅是因為事件牽扯到未成年犯罪、校園暴力等問題,更在於犯罪嫌疑人手段之殘忍、心理素質之強大。
目前,張某等三人已被刑事拘留,案由是「故意殺人」。
全國的霸凌者都在等這三個人的結果;
全國良善之人也在等這三個人的結果。
師兄不知道最終的結果是什麼,結果何時能來?比起結果,這起性質非常惡劣的故意殺人案件要討論的地方還有很多。
1
未成年的惡
被害男孩王某某的最新屍檢結果顯示:男孩頭部、面部及背部有傷。
雖然網傳的邯鄲初中生遇害案顱骨照片已被證實為不實,關於男孩被活埋的傳言也尚未得到確鑿證據支持。但無法否認的是,男孩遇害的過程必然是痛苦且絕望的。
上初中前,他還是一個性格開朗、老實聽話的孩子;
出事前幾天,他還在乖巧地幫家裡賣蘋果;
被害出門前,他大概也只是想著,這應該跟以往的被霸凌無異,最多就是被「欺負一下」「錢被拿走一些」。
任誰也想不到,這幾個多次霸凌他的同班同學,居然會起了殺心。
未成年人犯罪並不罕見,但該案件的可怕之處在於其作案過程的殘忍細節以及作案後的行為表現。
首先,分工明確、手段殘忍。
三名犯罪嫌疑人把同班同學王某某帶至一處蔬菜大棚,一人負責拿鐵鍬、一人負責看守、一人負責把風,在如此默契淡定的配合下,王某某被他們活活打死、掩埋在大棚里,手機中的191元也被轉走。而埋屍地點,距離其中一名嫌疑人的家不到100米。
其次,心理素質極強。
事發後,犯罪嫌疑人其中一人回家後若無其事般躺在床上打遊戲,像無事發生過一樣。面對警察的詢問,三人一口咬定沒見過王某某,還撒謊稱王某某被其他人帶走。周一3人還正常前往學校上學,其中一人為受害人小光(化名)的同桌。在監控記錄和轉賬的雙重確鑿證據下,嫌疑人之一的張某仍稱自己不知道,直到其他2名嫌疑人鬆口,才說出王某某的埋屍地點。
而被民警帶走時,嫌疑人張某神態平靜,並沒有太多激動和害怕。
殺人時毫不手軟,殺人後若無其事,被盤問時淡定撒謊。即便是成年人犯罪後也鮮有能保持如此冷靜者。這三個未滿14歲的少年,其行為舉止絲毫不見缺乏自控力的跡象。考慮到他們此時的年齡,不敢想像如果這次不對他們進行嚴厲的懲罰,未來他們可能會成長為怎樣的惡魔。
2
未成年犯罪該如何處置?
最高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7萬人,不捕3.8萬人;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決定起訴3.9萬人,不起訴4萬人。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案件時有發生,有相當一部分因為年齡的問題,並沒有受到嚴厲懲罰。
根據我國刑法,對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名犯罪嫌疑人均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由於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如果構成重罪且情節極其惡劣,最高可被判處無期徒刑。
一邊是未成年犯罪情節惡劣,網友「殺人償命」「立即死刑」的呼聲;一邊是未成年保護的相關法律,反而成為未成年人加害者的「護身符」。沒有做錯任何事但死去的孩子也是未成年,未成年法到底保護了誰的權益?
2023年8月30日,湖北荊州發生一起未滿12周歲男孩殺害4歲女童案。案件中,涉事男孩也是用十分殘忍的手法殺害了女童,事後在面對家屬詢問時也是多次撒謊干擾搜尋工作。由於男孩作案時未滿12周歲,不符合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被公安部門撤案處理。事發後,男孩被送到湖北武漢一所專業機構接受心理矯治,時間是6個月。按時間,過完年後,開始正常上學。案發後,男孩父母並沒有跟被害女童家道歉。
還有2019年10月,13歲大連男孩蔡某某殺害10歲女孩淇淇案件。當時未成年法定刑事責任年齡還未下調至12歲,最終依法不予追究刑責,實施3年收容教養。按時間來算,2022年10月蔡某某已獲得自由。
未滿14歲殺害13歲初中生案、未滿12歲男孩殺害4歲女童案、13歲大連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在性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一個或幾個未成年人用殘忍手段故意殺害他人,但因未成年刑事年齡的規定,在案件處理結果上卻大相徑庭。這樣的結果,不管是對被害者家屬,還是對社會大眾來說,顯然都是不公平且不能接受的。
現在孩子通過網路接觸的信息大又密集,早已不是毫無是非對錯的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的未成年。當未成年越來越早熟,調整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已變得刻不容緩。而不是當孩子犯下重罪時,嘴上若無其事說著,「我不滿14歲、12歲,法律不會拿我怎麼樣。」
3
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時
在王某某被活活打死前,其實他已經遭遇了很長時間的校園霸凌。
剛上初一時,一切都還正常。但到了第一學期期末時,王某某已經變得不願上學。最開始王某某的父親王崇還以為兒子只是玩心大,後來才開始疑心兒子是不是在學校受欺負了。
在2024年新年放假期間,王崇問過兒子此事。也許是出於懂事,也許是出於被威脅的害怕,王某某彼時什麼也沒說。但開學沒幾天,王某某便又開始不願上學。孩子不說原因,老師打電話也不說原因。
王某某在學校里遭遇了什麼,也許從同學的採訪中窺得一二,「下課上廁所的時候,王某某被他們幾個人關在勞動小屋,等他們上完廁所再放出來。王某某說過不想上學,想去死。」
同學都能意識到的霸凌,校長居然還聲稱「男孩死亡是個意外,班主任很負責,孩子絕對沒有被欺負過。」
從校長推卸責任的行為可以猜出,王某某絕不是唯一一個被霸凌者。正是學校的掩蓋給了加害者以肆無忌憚的底氣,也是學校的縱容,助推著王某某一步步走向被埋的深淵。在孩子被霸凌事件中,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除了學校的不作為,如果家長能更早意識到孩子的反常行為,那悲劇是不是也有可能避免呢?師兄並不忍心過多苛責家長,但不得不承認,父母外出務工,是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加優越的生活環境,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容易被忽視。
父親對兒子被霸凌是有所察覺的,但兒子最終什麼都沒說,「懂事」是家人對孩子的評價之一,但事後看來,也正是家長眼中的懂事,讓王某某最終選擇一個人承擔。
教育孩子面對霸凌時如何尋求幫助,是一項基本且重要的家庭教育內容。師兄認為,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警惕孩子的異常行為
當孩子突然出現不願上學的傾向、無端的情緒變化、抱怨有同學針對他、身上出現傷痕、睡眠出現問題、行為異常等行為,家長一定要引起警惕,繼而做好疏導。
2.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有些家長平時要求孩子一味順從,打壓孩子的自尊,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在學校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如果事態超出孩子的應對能力,家長應採取行動,與學校和老師進行溝通。
3.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在家為伴。在缺乏父母直接教育和引導的環境下,留守兒童更容易成為霸凌者或受害者。因此,父母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並給予孩子充分的信心和支持,使他們遇到挑戰和遭受霸凌時,能夠想到向父母尋求幫助,而不是選擇沉默和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