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1月23日晚,四川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組織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省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接受新聞媒體聯合採訪。
四川省政協常委、無黨派人士、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四川省金融科技學會會長張曉玫分享了如何發揮金融科技作用,推動四川省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綠色金融發展還有痛點:
體現在「兩不暢一不強」
張曉玫認為,目前,我省綠色金融領域已經形成了一些突出成果。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全省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達到1.27萬億元,同比增長41.68%。金融機構也陸續推出低碳貸、區域碳權和碳配額抵質押貸款等綠色金融貸款產品。
在過去的一年,她帶領團隊聯合產學研各界成立了綠色可持續金融實驗室,與政府主管部門及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綠色產業代表性企業等多方機構共同探討了綠色金融的發展現狀。調研發現,雖然我省在綠色金融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痛點,簡單來說可以總結為「兩不暢一不強」。
第一個「不暢」,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存在數據披露渠道不暢通的問題。目前來看,esg報告是企業自主披露綠色數據的重要渠道,但四川省企業esg報告披露情況並不理想,一來不願披露,二來披露質量不高。
第二個「不暢」,則是從涉綠單位的角度來看,數據治理和共享機制不暢通。除企業自主披露外,政府相關部門、水電氣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務運營單位、金融機構等涉綠單位也是綠色數據非常重要的來源。這些單位已經積累了一部分數據量,但由於目前沒有明確的制度和機制規定應該如何治理、保護、共享、開放和使用這些數據,所以把這些已有的數據真正打通、用起來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最後從金融的角度來看,金融機構綠色識別的能力不強。目前我們的市場還缺乏一套科學、權威、統一的量化標準指導金融機構進行綠色識別,現有的綠色識別模型中除少數財務指標是定量指標外,絕大多數指標都是定性指標。定性指標很大程度依賴於主觀判斷,而且環境風險發生變化時,金融機構很難進行動態跟蹤、評估和調整。
建議:發揮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的作用
讓金融活水持續滋養綠水青山
對此,張曉玫建議,應當充分發揮物聯網、隱私計算、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的作用,讓金融活水持續滋養綠水青山。
包括建立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企業披露真實綠色數據。綠色數據的完整性、及時性、真實性和精準性是金融產業發展的基礎。一方面,要支持企業合理運用物聯網、區塊鏈等科技手段採集、傳輸數據,提升綠色數據的可得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綜合考慮企業披露數據的主動性和真實性,對於企業披露內容進行定期審查。
其次,優化數據共享和開放模式,推動涉綠單位打通數據信息孤島。涉綠單位數據共享、開放意願不強的主要原因在於對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的擔憂。一方面,推動各單位信息系統建設互聯互通,通過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保障數據處理、分析、應用各環節的安全性和全流程的留痕管理。另一方面,加強數據分類分級管理,例如在公共數據金融應用領域先行先試。
最後,結合四川自身產業特色,支持金融機構探索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建議鼓勵金融機構立足我省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進一步探索以定量指標為主的精準綠色識別模型,積極研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領域創新產品,並對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滴灌到真正有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