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引發國內熱議,情緒發泄VS表示同情?發表觀點需注意語境

1月1日,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的近海發生了7.4級大地震。但卻在中國的網民當中,發生了不小的「餘震」。

有人說「這是日本的報應。」也有人說「值得同情」的,總之分類明確,雙方就此還互相指責了起來。恐怕日本人看了都會有點懵逼,「我們地震,你們吵什麼吵呀」。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看法的自由。只不過有的是一時的情緒表達,有的是理智性的表達而已。

說「日本是報應」,其實說這話的人也知道地震那是個災難,不代表他沒有基本的道德良知,只是借用了這個時機宣洩一下自己的情緒而已。畢竟日本在歷史上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太大了,確實讓人難以釋懷。對他們不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進行審判,指責他們幸災樂禍。

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用過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在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日本也有人在網上幸災樂禍。

當然,說日本地震造成傷亡值得同情,也只是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良知而已,也無需上綱上線,上升到將國讎家恨的角度來對他們予以抨擊。

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到,假如說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沒有對日本地震表示過多的同情,那也屬於正常。就在今年10月份,日本共同社一項調查結論不是還說,90%的日本人對中國持負面的印象。就這麼一個日本國民對中國的情緒,怎麼能要求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日本保持積極熱情的態度?

站在國家的角度,還是應該對日本地震有所表示。1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發表談話,對日本石川縣能登地區發生的強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表示哀悼,對遇難者家屬和傷者表示慰問。即便兩國之間存在矛盾,禮尚往來仍是必要的。回想到中國甘肅地震時,日本駐華使館也曾對遇難者表示哀悼。

我們都很清楚,日本岸田文雄政府對中國持何種態度。兩國對地震的哀悼也僅限於一定程度且都不是在國家最高層面上。這凸顯了兩國關係的微妙之處,我們不能對中國老百姓對日本地震表示過多的同情抱有太高的期望。

對於表達自己的看法,還是需要注意自身身份。如果身處公職,在公務活動中,特別是在輿論宣傳場合,就要注意發表看法的分寸,因為你代表著國家政府的聲譽。比如,某省電台主持人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說「報應到了嗎」,結果被暫時停了職,畢竟是在私人空間表達觀點,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公眾人物發表自己的觀點時,還是要注意語境是否合適。

無論如何,對於日本地震以及日本兩架飛機在羽田機場地面相撞,我們有什麼觀感和看法,在法律和職責允許的範圍內,盡可以表達自己的言論。但必須做好準備,承擔自己言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