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水產品不安全!台當局5次查出日本食品含輻射,要求退運銷毀

儘管按照台當局的現有規定,食品輻射量在100貝克/公斤以內即符合規範,但台當局依舊決定對從業者進行「道德勸說」,要求從業者將含有輻射的食品退運銷毀。按照台當局方面的信息,相關從業者已承諾會對相關食品進行處置。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日本水產品之外,一些日本食品也已經開始變得不安全。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結束首輪核污水排海之後,東京電力公司在官網上公布的數據就已經表明,日本核污水確實存在著大量的銫-137放射性元素。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的監測,東電1到4號機取水口內的銫-137元素甚至達到了常規標準的數百倍,這引發了外界的普遍擔憂。

資料顯示,銫-137通常會在核爆炸或核事故中產生,它會不斷放射伽馬射線和β(貝塔)粒子,可對人的細胞造成傷害。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只會公布部分放射物的含量,碳-14和碘-129等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不會得到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的檢測和公布。

與銫-137不同,碳-14和碘-129等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更長,分別達到了5370年和1570萬年,對海洋環境和世界人民的身體健康安全的危害性最大。

按照日本核污水擴散路徑模型來看,北太平洋海域將會成為日本核污水污染的重災區,大量的輻射性物質將會在北太平洋的海洋生物中不斷富集。到了最後,日本核污水最終會污染全球海洋,危害全人類的身體健康。

日本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不僅侵害了各國民眾的權益,也已經開始反噬自身。隨著各國民眾對日本核污水的危害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抵制日本水產品。

中國、科威特、俄羅斯、瑞士等15個國家已經暫停從日本進口水產品,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對日本水產品的進口量也下跌了一半以上。

在這之中,最讓日本政府和水產品從業者感到難受的是,我國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10月份,日本對我國水產品出口額同比減少了99.3%,只剩下240萬人民幣。

隨著我國暫停進口日本水產,日本水產從業者已經是哀鴻遍野。有日本水產公司指出,在近11年的時間裡,日本對中國大陸的扇貝出口額增長了大約10倍,佔到了日本扇貝出口總額的一半。

然而,這項數據卻在一夜之間瞬間歸零,日本扇貝從業者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他們既不能向中國大陸銷售扇貝,也不能把扇貝運到中國去加工,包裝好後再銷往別國。可以說,中國水產禁令對日本水產從業者的打擊是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