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東擊西? 印度研判應對台海衝突方案,我外交部把話挑明了

得知中國最高層不出席G20峰會後,美國總統表示非常失望,因為他本來計劃在這場峰會期間,與中國最高層舉行面對面的會晤,以期在經濟問題,氣候問題與烏克蘭危機等全球熱點問題上獲得中方的配合與支持。此外,2023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於11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拜登希望邀請中國最高層參加會議,並展示美國的全球政治影響力。

近年來,美國明確把中國定位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並對華挑起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等,甚至不惜損害自身利益,也要打壓與遏制中國的發展。然而,特朗普政府非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把自己弄得傷痕纍纍,疲憊不堪。外界普遍認為,拜登會比特朗普更理性,並採取務實的對華政策,讓中美關係會重回正軌。但事實表明,拜登政府不僅沒有放鬆對華遏制與打壓,反而變本加厲,不僅在經濟和科技等領域強化對華遏制與打壓,而且還頻繁操弄敏感的台灣問題,這也使得中美關係的緊張深度不降反升,雙方發生誤解與誤判,由競爭滑向對抗的可能性急劇增加。

自今年5月份以來,中美關係出現解凍跡象,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上個月曾秘密到訪中國,以期保持美中溝通渠道暢通。隨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商務部部長雷蒙多訪華,並與中方高層會晤。不可否認的是,拜登政府並非鐵板一塊,隨著美國挑起「大國競爭」對自身傷害的不斷加深,部分勢力主張緩和中美關係,並希望中國購買更多的美國國債,以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與債務危機。但另一派勢力則主張繼續採取對華強硬政策,甚至在涉台問題上不斷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基礎。

但是,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中美政治關係中基礎中的基礎,而基礎不牢則地動山搖。對於美國來說,維持對華關係「斗而不破」、台海「緊張而不失控」的局面是有利可圖的,其一面利用台海「兵凶戰危」的局面,加速對台出售武器裝備,攫取直接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又藉此拉攏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地區盟友及其夥伴,打造多邊安全合作機制,攫取地緣政治利益,維護美國的地區霸權。本周五,彭博社引述印度高官稱,印度最高軍事指揮官、國防參謀長阿尼爾·喬漢約已經下令軍方展開一項研判應對台海衝突方案。

當前,美國不斷挑戰「一中原則」底線,一旦美國及其盟友捲入台海衝突,可能會對印度造成的影響。因此,印度國防部參謀長喬汗已經下令,探討和研究美國及其盟友捲入台海衝突,對印度造成的任何影響,以及印度可能採取的應對方案。按照美媒的說法,印度軍方認為,如果中國大陸在「台獨」與外部干涉勢力的挑釁下而被迫採取「閃電戰」,並徹底解決台灣問題,那麼印度應對的方案就是發表措辭強硬的聯合聲明。但如果美國及其盟友進行中高強度的武裝干涉,致使大陸收台陷入僵局,聲明顯然不足以應對。為此,第二個方案是,印度可作為一個後勤基地,為美國組建的干涉陣營提供艦機維修和維護設備,並提供食品、燃料和醫療設備。

但更極端的情況是,印度可能會直接捲入衝突,在中印邊界對華開戰,以分散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迫使大陸陷入兩線作戰。簡單來講,印度方面的想法是,如果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拿下台灣島,那麼印度最多是聲援一下美國。如果台海衝突陷入「持久戰」,「消耗戰」,印度將間接向美國主導的國際干預陣營提供軍援。如果局勢對大陸比較不利,印度將聲東擊西,趁火打劫,在極端情況下對華宣戰,實現1962年未完成的邊境領土擴張的企圖。按照印度官員的說法,雖然印度官方沒有為這項研究設定最後期限,但印度軍方已接到命令,要儘快完成這項研究,準備好的選項將供印度總理莫迪和其他領導人參考,以便在必要時做出決定。


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直接把話挑明了,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毛寧還指出,美國在各種場合炒作台灣問題,就是挑動對抗、製造緊張,企圖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這種行徑非常危險。1962年印度挑起邊境衝突的背後就有美國挑撥的影子,但那場衝突打成「首都保衛戰」卻是令印度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