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推進至托克馬克是板上釘釘的事?

怎麼看?

簡單說幾句吧。

一、讓人想起了一個趣事

自6月4日烏克蘭大反攻以來,在輿論場已經看到太多的類似說法了。但是都沒有正式回應。

不過,就在6月8日,因一位非常有名的烏克蘭大V天天鼓吹烏克蘭大捷,就直言這是典型的活在平行空間。並且,還直截了當對他說:

「這樣吧,既然這麼能吹,咱們可以定一個推進目標,再對其設定一個大概時間。然後,等時間到了,就用事實說話。」

於是,他表示:

「好,那就定托克馬克吧。烏克蘭反攻三個月內,必定全面拿下該地區。」

而個人則答:

「這個可能性是有,但是微乎其微。時間會證明我的觀點」

算算時間,今天已是9月1日,還有兩天,烏克蘭大反攻就整整持續三個月了。

那麼,現在烏克蘭大反攻到底推進至哪一步呢?

答案顯然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只有點軍事常識的,都知道,三個月過去了烏克蘭離托克馬克市至少還有近20公里。

當然,客觀說。烏克蘭反攻仍在繼續。嚴格來講,儘管個人的觀點被證明是對的。

但是並不意味,接下來,烏克蘭無法到達托克馬克市。

那麼,倘若以8月16日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為限,接下來,烏克蘭真的有望短期內到達托克馬克嗎?

二、烏克蘭大概率無法在今年到達托克馬克

目前來看,因為普里戈任之死,再加上烏克蘭仍在持續反攻,讓導致輿論場烏克蘭一直在節節勝利。

不過,個人直言,烏克蘭大概率無法在今年到達托克馬克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烏克蘭已經出現兵力不足跡象,即使現在發起新一輪大規模動員,也無法短期內能夠戰鬥的預備役。畢竟,現代戰爭不是人海戰術就能搞定的。

目前,僅截止8月4日,烏克蘭就已經陣亡4.3萬人。更重要的是,如果從整體態勢圖來看,烏克蘭在6月4日至8月4日取得領土約佔俄羅斯現在控制烏克蘭領土的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這也為啥最近一個月,越來越多的西方主流媒體和美西官員直接批評烏克蘭進展緩慢的原因。

甚至因為這事,烏克蘭和美西之間的分歧越發明顯。

8月26日,澤連斯基高級顧問波多利亞克直接向美西喊話:「你們評估認為俄羅斯是世界軍事第二大國。但是現在你們卻現在烏克蘭三天內打敗這支世界第二的軍隊?這真的是符合邏輯的想法?"

9月1日,據參考消息報道稱,美國媒體《國會山》日報網站8月31日報道,烏克蘭國防部在推特上發布的一段新視頻中直接不點名批評對一些官員進行了抨擊:烏克蘭需要的是彈藥,而不是建議。

視頻中,烏方這樣說道:

「看來現在人人都是烏克蘭戰爭的專家。

雖然我們感謝大家的關注,但我們想謙卑地提醒您,如果我們聽從了非烏克蘭人在2022年2月所說的話,我們將不復存在。不過還是謝謝大家了。但我們需要的是彈藥,而不是建議。」

同時,消息還指出:8月29日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官員表示,烏克蘭軍隊存在資源分配不當問題,在東部和南部戰線之間過於分散。他們敦促基輔集中精力向南部梅利托波爾推進。

並這樣提醒烏克蘭人:美國推動戰略轉變並希望從最新的反攻中取得實質性成果。因為當前美國對援助烏克蘭的政治支持正在減弱,拜登當局對烏援助已經接近國會批准的資金上限。

顯然,目前,烏克蘭已經面臨彈藥不足,兵力損失慘重,沒有制空權F-16戰鬥機天天喊即將抵達烏克蘭,但是就是遲遲沒影的困境

可以說,在這種大背景下,烏克蘭要想迅速推進至托克馬克,要麼就豁出一切,完全不考慮後路,也就是不考慮俄羅斯可能會在烏克蘭兵力耗盡之際發起全面反擊的巨大風險,將命運完全交給北約和美國。

要麼,現在就開始全面動員,以支持烏克蘭可以連續高強度反攻至年底。

那麼,烏克蘭會怎麼選擇呢?

現在來看,基本可以確定,烏克蘭不可能真的按照會美國的設想「戰鬥至最後一人」,即使烏克蘭當局願意這做,烏克蘭民眾也不會配合。

何況烏克蘭當局看上去也有自己的想法。

9月1日,烏克蘭軍事頻道透露,據烏克蘭消息人士援引澤連斯基辦公室消息人士的話說,最近在基輔總部,扎盧日內向澤連斯基報告說,儘管在羅博季涅地區取得了「勝利」,但烏克蘭軍隊卻沒有機會最終突破俄羅斯的防禦併到達托克馬克。

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認為以烏克蘭目前現有兵力不足以突破俄羅斯的防禦,收復托克馬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建議在秋雨來臨前重點擴大羅博季涅-韋爾博瓦耶線上的橋頭堡,然後轉入防禦和加固階段。隨後,等到明年春季之時再繼續反攻。屆時,進行進行新的動員,建立新的突破旅和預備隊,並從西方接收大量軍事裝備。

顯然,烏克蘭內部對於當前的軍事戰略是存在分歧的。至少,並不完全願意為了美國大選,而不管不顧的一味盲目反攻。

有理由認為,烏克蘭當局還是希望能夠保留一定實力,這樣才能在烏克蘭的未來的問題上才有話語權和更多的保障。

此外,從人性角度來看,去年俄羅斯三月圍攻基輔期間,一千多萬烏克蘭人逃離烏克蘭,這已經超過烏克蘭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時,這還至少說明一個最基本的事實,烏克蘭離輿論場的全民皆兵還有很遠。很多人實際上並不願意上前線。

說到底,戰爭比拼是資源、技術和人口。特別是當資源、技術和人口均處於明顯優勢時,最好的選擇其實是成為大國溝通的橋樑,而不是卷進戰爭旋渦。

結語

總之,期待早日結束衝突。

備註:烏克蘭國防部提到的非烏克蘭人,其實是指美國上將米利。2022年2月初,據美國福克斯新聞報道稱,美國上將米利表示,一旦俄烏戰爭爆發,烏克蘭可能會在72個小時內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