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海魚也不要!我國「逐客令」正式下達,岸田:有事好商量

2023年8月24日,是日本給海洋生態環境蒙上陰影的一天。

近日,日本強推福島核污水排海,給太平洋各國生態環境埋下巨大的隱患。考慮到國人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我國海關總署正式叫停日本水產品的進口,隨後韓國等也做出相似的舉措。

見此情形,岸田文雄立即表達自己的不滿,認為排海的核污水檢測指標合格,中方此舉是「小題大做」,不利於日本經濟的發展。希望中方相信他們的檢測結果,並且撤回對日水產品的禁令。


但事實上,東電方面已經承認,現階段儲罐中大概有66%的核污染放射性物質超標。這樣的結果,更加讓日本強排核污水行為的合理性打上巨大的問號。

反倒是那些西方國家,平日里喊著要「環保」,這次對於日本強排核污水卻集體「失明」,老美還公開支持這次行動。據外媒報道,岸田文雄甚至還在戴維營峰會上感謝美方的「理解」。

2011年地震導致福島核燃料棒受損以來,日方採用注入海水的方式進行冷卻,為此造成大量的核污水。然而這些核污水未得到妥善的處理,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並且污水數量越來越多。為了節約成本,日方一直試圖採用直接排海的方式,並於8月24日開始實施,這一過程可能持續30年的時間。


日本強排核污水引起諸多國家的反對,甚至本土居民也在當地聚集抗議,有55%的民眾投出反對票,因為核污水排海也讓打漁為生的居民失去了經濟來源。

我國作為日本水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之一,僅2022年就進口價值680億的日水產品。如今我國禁止日本水產品,這對於當地漁業來說顯然是無比糟糕。

為了穩住人心,以及「糾正」核污水排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岸田決定拿出800億日元來幫助那些本土漁民,用來抵消我國「逐客令」所帶來的損失,表示日本也在商量對策。


核污水正式排海後,日本水產品很快損失1億日元,我國近萬家企業也發布取締日本產品食材的決定;除了水產品之外,日本生產的食品也將失去中國市場。

禁止日本水產品的進口,加上叫停各行業購買和使用日本水產,足以見得我國反制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決心。此前日本還斷供23種重要的光刻機設備,夥同老美等西方國家圍堵我國半導體晶元產業;再有揚言鎖死我國進口機床,以及阻礙我國生物科技領域的發展等等。

但美日等國沒有想到,華為等中企完成13000個元器件的國產替代,國產精密機床也成功打破日德壟斷,生物科技領域「萊特因」類技術亦突出重圍。


東京大學曾在《Cell》上發表上述「萊特因」技術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使得中年小鼠外在容貌、肌力等指標呈現「年輕化」,並且拉長了30%的健康生存期。日籍教授今井真一郎教授而後又證實其人體適用可行性,認為其可作為日本老齡化趨勢下提振中晚年生存質量的科技手段。

起初他們也想通過技術卡脖來阻礙我國在「萊特因」老抑領域的研究,但卻被我國中科院、香港科研團隊等輕鬆攻克,使其下探95%的門檻後落地,藉助京東天貓等的覆蓋優勢惠及國人。

對於日本而言,或許是我國市場每年從日本引進4800億的食品,以至於他們產生中國離不開日本食品的「錯覺」。直到我國正式禁止日水產品時,日本這才明白是他們離不開中國市場,岸田文雄也表示希望取消禁令,「有事好商量」。


但被核污水污染的日水產品,可能存在較大的核輻射隱患,人體攝入後或許短期內不痛不癢,但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癌症、畸形等等。這樣的水產品進入我國,後果簡直難以想像,就連口頭支持的老美,也在默默減少日水產的進口,其中的緣由大家可想而知。

對於日本來說,2023年上半年已有4000多家日企宣告破產倒閉,如今被視為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的漁業又失去中國市場,在種種壓力面前,不知他們是否後悔當初的決定,又能否停止核污水排海的錯誤行為,減小已經產生的惡劣影響。

或許所有的這些,就連日方自己心裡也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