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將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
本報交通青年科學家精神傳播平台
攜手行業專家、科技企業代表
透過一張張照片
講述交通科技工作者建設綠色交通的故事
增強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感、使命感
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推進多式聯運邁向高質量發展
講述人: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 甘家華
這張照片是寧波舟山港的穿山港區以及後方與港口無縫銜接的穿山港鐵路。穿山港區是目前我國前沿水深最深、泊位等級最大、裝卸設施最先進的集裝箱碼頭之一,可接卸全球最大的2.4萬標準箱集裝箱船,連續6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0萬標箱,是全球第二大單體集裝箱碼頭。穿山港鐵路於2019年12月開通,設計了4條到發線和2條裝卸線,配備4台軌道式龍門吊,可滿足海鐵聯運集裝箱整列取送和裝卸,具備24小時全天候作業能力。通過打通港內堆場與鐵路港站作業區域,融合海鐵聯運系統與碼頭作業系統,實現了鐵路站與港口一體化布局,鐵路與碼頭「最後一公里」無縫銜接。2022年,穿山港區完成海鐵聯運55.5萬標箱,同比增長65.9%。
寧波舟山港海鐵聯運快速發展的背後,是新時代中國多式聯運蓬勃發展的縮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多式聯運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等均提出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特別注重發揮多式聯運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依託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在物流領域紮實的科研基礎,我們團隊持續探索,給出「物優其流」最優解,為行業多式聯運技術政策體系建設貢獻了堅實的科研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力度不斷加大,隨著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多式聯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推進多式聯運發展是交通運輸行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載體和具體行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推動多式聯運由「夯基壘台」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交通運輸行業必將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統領,以優化調整運輸結構為導向,以強化基礎設施聯通、服務規則聯通、信息數據聯通為突破口,不斷提高多式聯運發展水平,為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幫藏羚羊「過馬路」
講述人: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 王雲
夏秋時節,當你沿青藏公路驅車經過可可西里時,時常可以看到,公路兩旁隨意遛達覓食的藏羚羊。
為探索解決藏羚羊季節性遷徙與繁忙的青藏公路交通流之間的矛盾,我們申報了交通運輸部「十二五生態建設和修複試點工程」,根據近年來的實地觀測和專家諮詢,結合現場地形、公路投資,決定在K2998處設置一座橋下凈空為4米、長度約為300米的橋樑。此外,生態修復工程包括引橋邊坡植被恢復、橋下植被恢復和施工便道植被恢復,面積約1.8萬平方米。
自2016年施工結束,我們通過紅外相機技術和現場調查對通道橋樑的橋孔利用率進行了跟蹤監測。這張照片是紅外相機捕捉到的藏羚羊穿越橋樑通道的瞬間。2017年至2020年,一共統計到2425隻動物穿越通道,其中包括1527隻藏羚羊、376隻藏野驢、255隻狐狸、123隻狼、144隻藏原羚的身影。總體穿越數量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藏羚羊的穿越數量,2019年是2017年的5倍之多。
雖然目前觀測到的穿越頻率尚未達到設計預期,但我們沒有頹唐氣餒,因為我國交通建設野生動物保護的積極嘗試是值得肯定的,所建立的藏羚羊通道橋是具有重要生態價值意義的。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入現場調查、廣泛溝通,實施建設隔離柵和逃生平台,不斷探索我國交通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之間的和諧共處之道,堅定邁向光明生態未來。
與綠色港口共成長
講述人: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 李靜 朱利
如果說青春是彩色的,那麼在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簡稱部水運院)環保節能團隊的青春里,最亮麗的顏色一定是那一抹清新的綠色。我們與綠色的結緣要從一張照片說起,這張照片是2019年團隊在廈門港調研綠色低碳港口時拍攝的。
2008年,節能減排剛剛上升為基本國策的時期,為了更好地推動港口綠色低碳發展,部水運院聯合廈門港口管理局在行業內率先開展了「廈門港節能減排規劃方案研究」項目,形成了國內第一個由行業主管部門制定的節能減排規劃方案。
在綠色發展成為港口行業轉型升級主攻方向的「十二五」時期,在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的「綠色港口建設」試點工作中,部水運院支撐編製了《創建綠色港口實施方案編製指南》。同時,團隊支撐亞太港口服務組織(APSN)於2016年開始正式實施了「亞太港口綠色獎勵計劃」,將理念進一步向國際推廣。
「十二五」時期末,中國港口協會於2015年開始組織綠色港口等級評價這一「以評促建」工作。部水運院主編的《綠色港口等級評價指南》公正、客觀,符合港口綠色發展實際,成為了評價工作的主要支撐。
進入「十四五」時期,在我國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團隊又開始了(近)零碳港口(港區)創建方案的研究工作。
我國港口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也是部水運院環保節能團隊的成長之路。參與見證一個又一個港口的綠色低碳管理水平、技術應用水平得到真正提升,作為部水運院環保節能團隊的成員,我們都深感榮幸與自豪,在未來也會繼續用青春奮力書寫支撐水運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光輝篇章。
高速公路也能靜悄悄
講述人: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李明亮 徐劍
交通雜訊是道路沿線居民區和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污染源。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道路兩側交通雜訊超標問題尤為嚴重,特別是夜間雜訊超標通常達到10分貝以上,難以採用單一的聲屏障方案進行解決,急需經濟、有效的綜合手段進行交通雜訊治理。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簡稱部公路院)依託綠色公路建造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道路交通雜訊控制研究創新團隊,圍繞公路交通雜訊防控持續開展研究,攻克了路面對輪胎雜訊影響的標準測試方法、力學與降噪功能平衡的大空隙路面設計、聲屏障與路面協同降噪機理等關鍵技術問題。
這張照片是部公路院和江蘇交控養護技術公司合作的全國首個高速公路綜合降噪試驗段——江蘇鹽靖高速公路(G1515)投入運營的現場。試驗段實際運營過程中,公路周邊村莊晝夜雜訊全部滿足2類區聲環境標準限值要求。與全封閉式隔音屏相比,可降低成本80%以上,經濟與環境效益顯著,也為綜合降噪性能長期對比跟蹤提供了實地場景,是交通雜訊防控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
在首個綜合降噪工程成功實施後,團隊並未停止探索的腳步。接下來,團隊將持續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繼續開展公路綜合降噪技術的推廣應用和長期跟蹤觀測,不斷進行技術改進升級,努力打造適合我國公路交通運營環境的綜合降噪標準化技術體系,為全面有效地解決公路交通雜訊污染防治、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當好交通生態環境保護守關人
講述人:天科院環境科技發展(天津)有限公司 高清軍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這個特殊日子被立為紀念,作為站在交通生態環境保護第一道關口的一名科研小卒,與有榮焉。
2008年我研究生畢業,順利進入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簡稱部天科院),成為了一名環評工作者。環評批文是決定項目落地的重要因素,是建設項目的第一道生態守護關口,責任之重,不言而喻。在飽受專業考驗「折磨」的同時,我也快速積累了環評專業技術知識,並鍛煉了科研工作者必備的堅韌意志。
十五載春秋如白駒過隙,我從一名環評新兵漸漸成長起來。這張照片是我參與灌雲縣臨港產業區達標尾水深海排放口選劃報告技術審查會議現場,也是我最為平常的工作狀態之一。
諸多科研項目隨著深耕一線的深入瓜熟蒂落,一系列科研成果也獲得了專業認可。我和部天科院的同事們一起承擔著「為部服務、支撐行業、服務社會」的職能,履行著新征程上科研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如今,環評發展進入攻堅期。環評管理領域的任何變革既關乎地方政府、企業和環評工作者,也關乎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底色,更關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站在交通生態環境保護第一道關口,交通強國與美麗中國,是我與眾多「守關人」共同的夢想,唯有嚴謹治學、勇於創新,才能不負拳拳科研報國心!
編輯丨薛彩雲 周昕 廖芊
審核丨梁微
監製丨陳林
投稿郵箱:xww@zgjtb.com
商務:010-6426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