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香港一日》的第1454期
大運會中國香港代表隊第四金
中國香港代表隊在今天(7日)舉行的成都大運會男子花劍團體項目決賽中以45比33的比分擊敗法國隊,斬獲港隊在本屆大運會中的第四枚金牌。
由東京奧運會男子花劍個人冠軍張家朗,以及蔡俊彥、吳諾弘和李逸朗組成的中國香港男子花劍隊,在16強和8強賽中先後淘汰中國澳門和波蘭,並於半決賽擊敗國家隊晉級決賽。
決賽中,張家朗打頭陣,對法國的西多,5比4領先;李逸朗第2局上陣,對戰盧瓦澤爾,以5比1的成績擴大領先優勢;第3局蔡彥俊出戰查斯塔尼特,以5比3贏下,中國香港隊奠定領先優勢;李逸朗、張家朗及蔡俊彥在接下來的比賽中相繼上陣,到結束8局比賽,港隊以40比28領先,拋法國隊12分,金牌在望,張家朗在第9局上陣,對戰盧瓦澤爾,以5比5戰平,中國香港隊最終以45比33奪冠。
在早前舉行的男子花劍個人賽中,張家朗一舉奪得金牌。他點贊成都大運會的參賽體驗,可以和很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很厲害的選手大家交流、聊天,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很榮幸、很開心可以參加到成都大運會,我也很開心能成功奪取金牌,是我的第一次,亦是我最後一次(參加大運會),下屆就會超齡。」
港大團隊獲嫦娥五號月壤樣本 為首支研究月壤的香港團隊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地質學家團隊,近日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獲得嫦娥五號2020年採集的月球土壤樣本,成為首支研究月壤的香港團隊。
該研究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錢煜奇帶領,錢煜奇今日(7日)表示,他從北京國家天文台帶回來共重822.6毫克的月球樣本,將有助研究月球的地質和「熱演化」歷史,以及它與太陽系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的關係。他表示,此次獲得樣本對香港太空科學界而言是「夢想成真」,期望此後可深入了解月球、地球及太陽系。
錢煜奇指出,嫦娥五號降落於月球正面,而嫦娥六號計劃明年降落於月球背面,他說月球正背面非常不一樣,但都有很多機會採集到玄武岩,他有計劃申請獲得嫦娥六號帶回來的樣本,相信和現有樣本一起分析,有機會帶來重大發現。
2023年5月底,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六次月球科研樣品借用申請評審會,最終16家科研機構的60份申請獲得通過。其中,錢煜奇代表港大地球科學系團隊成功申請到822.6毫克月球樣品,這也是香港首次申請到國家採回的月球樣品。
錢煜奇對嫦娥五號的研究由來已久。他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攻讀博士期間,就參與了嫦娥五號著陸月球的選址研究。在嫦娥五號取回月球樣本後,錢煜奇當時所在的地大團隊申請到樣品,他本人也開始通過樣本進行研究,短短几年間,他對嫦娥五號著陸區和樣品研究發表的一作論文已達8篇。
在項目專家委員會答辯時,令錢煜奇難忘非常難忘的時刻,是當他講述完研究設想,專家笑著說,「香港應該要給」。錢煜奇說,能夠獲得月球樣本,這一方面固然是團隊努力在科學目標、研究途徑上得到專業的認可,另一方面作為一名剛剛博士畢業的年輕學者,自己就能同很多業內「大佬」一樣成為月壤的「使用責任人」,可以體會到國家希望深空探測等前沿學科能夠在更好香港發展、力挺香港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良苦用心。
香港律政司提出上訴
香港律政司今年6月入稟高等法院,就「港獨」歌曲申請禁制令,禁止以任何方式作出傳播,包括其旋律、歌詞、與改編本。近年多場國際體育賽事,主辦方誤將這首「港獨」歌曲當成國歌播放,引發特區政府強烈不滿。香港高等法院上月28日作出裁決,拒絕批出禁制令,駁回律政司的申請。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今天(7日)表示,律政司司長決定就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於7月28日拒絕批出臨時禁制令,禁止四項與一首歌曲有關的非法行為的判決,提出上訴。律政司已向法庭呈交上訴許可申請。
律政司發言人強調,作為公眾利益的監護人,律政司司長申請該臨時禁制令是為了履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和保障國歌的尊嚴。
律政司發言人指出,原訟法庭在判詞同意有關歌曲無疑曾被用作煽動他人分裂國家,而臨時禁制令申請所禁止的四項行為都明顯是或相當可能構成犯罪行為。
發言人表示,原訟法庭不批出臨時禁制令的判決不是因為有關行為合法,而是因為法庭認為即使沒有禁制令,有關行為本身已構成刑事罪行,故此並不信納禁制令會有真正功用;法庭又認為禁制令的執行程序,可能會與香港國安法就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的檢控程序有衝突。律政司司長認為有需要上訴申明觀點,並請求上訴法庭考慮頒下臨時禁制令。
特區政府重申,在意圖煽動他人分裂國家或具煽動意圖的情況下,傳播或表演有關歌曲,或在具侮辱國歌意圖的情況下,將有關歌曲當為「香港國歌」傳播或表演,都構成刑事罪行。有意圖地協助或教唆進行有關行為,同屬犯罪,後果嚴重,市民絕對不應以身試法。
謝展寰:必須收緊管制來自日本的水產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天(7日)發表網路日誌,稱最近媒體上就日本核污水排海一事有很多報道,想藉此機會解說一下為何一旦日本排放福島核污水入海,特區政府必須要收緊管制來自日本的水產,以保障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
謝展寰說,日方人員經常說福島核污水將會經過多次處理程序,除去絕大部分的輻射物質,不能除去的氚,也會經過大量稀釋,使濃度降至飲用水標準下的七分之一,所以排放到海里也不會影響生態和食物安全,甚至可以飲用。日方因此一直用「處理水」一詞,取代「核污水」。
謝展寰指出,世界上曾經有很多設計優良的設施、系統和操作,在多重安全保障之下,都因為各種未能預計的原因或人為錯誤,出現問題造成莫大損害,例子比比皆是。福島的核污水,是曾經直接接觸核反應芯的廢水,含有大量不同的輻射物質。整個排海過程會跨越30年,如果處理過程出現問題而排放到海洋,必然會對生態環境和食物安全帶來嚴重損害。
謝展寰強調,面對有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作為負責任的政府,當然要作出相應的防範措施,保障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如果日本政府沒有核污水排海計劃,香港也無需要採取相應行動。是否需要加強管制日本水產進口,完全是因應日本政府的單方面計劃和行動。
謝展寰表示,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個把大量核污水排海的計劃是前所未有的,有理由擔心日本政府如何可以保證這個為時30年的核污水排海計劃不會出亂子,以及如何保證輻射物質在海洋環境的積累不會造成問題。香港特區政府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絕對是理所當然的。
謝展寰表示,如果處理後的福島核污水真是這麼安全,在本土尋找使用或處理方法,應該是最受歡迎和最合情理的做法。把核污水排海,既造成海洋生態和食物安全的風險,也必然會引起鄰近地區緊張,這是自然和合理反應。
他還表示,香港也要認清事實,始作俑者,是日本單方面決定把核污水倒進大海,帶來嚴重的食物和核輻射污染風險。主動方是排核污水的日方,香港是被動方。加強管制日本水產進口是受害人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正常和底線做法,客觀的人都會見到誰是誰非。
作者丨李怡,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
編輯丨楊穎,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