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美國財長耶倫寫信給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請他就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問題與拜登政府進行緊急磋商,否則6月1日美國政府將面臨非常尷尬的情況,也就是沒有辦法如期償還相關國債利息,這在美國歷史上屬於首次。此事一旦發生,便真的會發生誰都無法預測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畢竟美國如今的名聲不太好,而「去美元化」已經成為各國的選擇,如果美國此時沒有如期償還其他國家購買美國國債的利息,由此引發的後果有多大也可想而知。因此,作為美國財長的耶倫非常著急,以至於寫信給麥卡錫議長,要求他趕緊就這一問題與拜登政府進行緊急磋商,而美國財長耶倫之所以如此著急上火的原因也很多。
第一,留給耶倫的時間已經不多。按照耶倫在信中表達的意思克制,6月1日美國償還債務人的時間就快到了,從5月1日至6月1日只差一個月時間。如果美國政府與議會沒有就提高債務上限問題達成共識,美國政府將面臨非常尷尬的情況,也就是沒有錢償還國債利息,這對美國而言,既是歷史首次,同時也可能是霸權危機的最後一次。耶倫著急上火的原因就在這裡,時間已經不多,各位大佬該是放棄分歧、坐下來好好尋求共識之時。
第二,耶倫之所以著急上火還因為,目前耶倫作為拜登政府的財政部長,她提出的提升美國債務上限議案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自己搞出的這一提高債務上限的方案大相徑庭。按照此前廣泛流傳的消息,作為財長的耶倫希望將美國債務上限直接提升至50多萬億美元,與當前的31.4萬億美元相比,實現大幅躍升。雖然這一坊間流傳的消息沒有得到耶倫的承認,但從耶倫的表態以及當前拜登政府大幅的開支而言,如果能夠一步到位將美國債務上限無限提升當然是一件好事。
目前的問題在於,麥卡錫作為新任眾議院議長而且是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不願意給拜登政府開這個口子。一旦開了這個口子,也就意味著,拜登政府手上擁有更多砝碼,這對於即將舉行的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候選人而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兩黨之間的黨派伐役,導致美國提高債務上限問題成為兩黨之間相互博弈的砝碼,雙方之間相互踢皮球並指責對方對美國不負責任。這種互相扯皮就讓耶倫感到很著急,耶倫認為,兩黨之間可以有不同意見,但在涉及美國的國家利益問題,尤其是美國信譽問題時,還是希望兩黨能夠採取一致行動。因此,從去年開始,耶倫在各種公開場合不斷呼籲美國眾議院做出讓步,並提升債務上限。
第三,實際上耶倫也很清楚,目前美國的債務危機問題不僅僅是提高上限問題,美國當前的金融界問題重重,尤其是銀行業的暴雷越來越多。此前不久爆發的矽谷銀行、簽名銀行危機最終在美國監管部門的強硬出手之下暫時平息下來,但前天美國第一共和銀行又暴雷。雖然美國監管機構採取了果斷措施,立即接手第一共和銀行,但從矽谷銀行、簽名銀行再到第一共和銀行,美國銀行業爆出的醜聞就讓外界懷疑,美國金融業是否還有前途,還能不能讓人放心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提高債務上限問題國會沒有達成一致共識,國債上限危機問題與當前的銀行業金融暴雷危機一旦疊加,由此可能帶來的後果真的會摧毀美國的金融根基。因此,這也是耶倫著急上火的原因,並要求麥卡錫趕緊坐下來,兩黨之間進行緊急磋商,以此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否則國債上限問題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稍微解決不好市場信心就會備受打擊,由此帶來的結果誰都無法預料。
5月1日,作為美國財長的耶倫之所以如此著急上火地寫信給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請求他就提高債務上限問題趕緊坐下來好好商量的原因正在於此,而耶倫的這一願望能否實現也值得探究。
總體而言,耶倫的這一願望能夠實現,畢竟所謂的提高國債上限問題只是麥卡錫用以拿捏拜登政府的砝碼,當他獲得自己想要的政治利益後,也一定會就國債上限問題拿出共識與方案,這一點作為共和黨籍的麥卡錫一黨還是心裡有數的。目前的問題在於,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使美國兩黨就提高國債上限達成共識,多印出來的這麼多國債也不知道賣給誰,美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在於能否提高上限,而在於能否將多印出來的國債賣出去。
2008年美國國內發生了因房地產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當時美國開始大放水,希望能夠通過大水浸灌的方式轉移美國國內的金融危機。當時全球很多國家無論是出於自願與主動還是出於被動,能夠承接美國的盤子,到了2023年這種情況不會再發生。畢竟15年時間過去了,2023年的國際局勢與2008年的局勢完全不一樣,2008年中國主動承接了美國很多國債,因為中國還處在經濟發展的快速生長期,中美關係還沒有出現像今天這樣的波折。因此,那時中國為了自身的發展,也為了避免美國對中國進行打壓,中國不得不買下美國國債,以至於成為美國銷售給外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到了2023年,美國已經完全將中國視為對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能指望多印出的債務能夠轉移給中國,讓中國心甘情願購買,美國應趁早收拾起自己這點小心思。與此同時,其他國家與地區是否願意接盤美國國債也要打一個問號,做出這一判斷也基於多種原因。
一方面,這些國家在三年的疫情中本身就處於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如今讓這些大病初癒的國家購買美國國債,這些國家也沒有多大的胃口,無法吃下美國的國債。
另一方面,在「去美元化」如火如荼的今天,美國債務是否還能夠作為最保險且最有價值的投資,還真說不定,畢竟身處大變局時代,貨物、商品、技術才是實打實的資源。從美國國債未來發行的市場角度而言,即使耶倫此時寫信給麥卡錫,並最終達成提高國債上限的共識,但美國要想再現2008年危機那樣轉移矛盾的輝煌,估計已經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