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華人講述戰火下的蘇丹:等待當地開放空中管制

近日,蘇丹衝突雙方繼續交火,多國啟動了撤僑行動。4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外交部已經派出工作組赴前方開展工作,第一批人員已經安全撤至蘇丹鄰國。

需要到第三國辦理相關證件或手續才能回國

瀟湘晨報記者聯繫上身在蘇丹科爾多凡州的張先生,邀請他來講述近期工作和生活的變化。

張先生表示,目前和往常基本相同。科爾多凡州還沒有接到撤僑的消息。自己與同事在等待當地開放空中管制,打算等開放了動身回國。

對於從蘇丹前往第三國使用的交通工具,張先生說:「應該飛機是首選。」此前他曾和記者提過乘坐大巴不安全,因此更願意選擇飛機。

蘇丹沒有直達國內的航班,張先生向記者介紹,包括從喀土穆撤離的華人,都要到第三國辦理相關證件或手續,才能買機票回國。較普遍的第三國候選是埃及或衣索比亞。

是否撤離主要看柴油的消耗

「沒有柴油就沒辦法發電。現在存的東西還夠吃、夠用。」張先生說,如果沒有柴油,日常使用的空調、電腦這些電器都會「罷工」,從而引發許多其它方面的影響。

此前張先生和記者提起他們儲備了約三個月的物資,距離上一次談話已過去十餘天,張先生表示:「目前看來再堅持兩個月也沒有問題。但是物資總有一天會耗盡,空中管制結束了我們應該還是會走的。」

當地人比較友善,語言不通,但喜歡拍照

對蘇丹本地人民,正在發生的事情給他們造成了什麼影響?張先生介紹,蘇丹是一個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對當地人來說,最近蘇丹當地的東西很不好買,甚至買不到。有時候他會聽到當地人用阿拉伯語表達對戰爭的譴責和反對,說著:「不希望戰爭,希望和平。」

偶爾張先生會試圖和當地人交流,雖然語言不通,但能感覺到他們很喜歡拍照。張先生說:「我拿起手機,他們就擺pose。」

他向記者分享自己在當地拍的照片:皮膚黝黑的女孩們頭頂物什,穿著具有異域特色的服裝站在陽光下。也有穿著短袖t恤的少年圍在開了前蓋的汽車旁,對著鏡頭擺「pose」。

瀟湘晨報記者鄧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