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請求遭拒,布林肯大言不慚:中國必須表現出與美國接觸的意願

訪華行程遭拒,布林肯惱羞成怒?

中美作為世界上十分重要的兩大經濟體,雙方之間的關係往往能夠引起世界範圍內的普遍關注,尤其是近兩年來,中美之間的糾紛和摩擦不斷增加,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合作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今年2月,就有消息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會訪華,但受到中國無人飛艇誤入美國領空事件的影響而暫時擱淺,一直到近期,美國方面又放出布林肯想訪問中國的消息,但據英國《金融時報》4月16日引述美方知情人士的消息,中國已經明確告知美方,不會重新安排布林肯的訪華行程。

中國拒絕了布林肯的訪華請求,美方應該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爭取中美關係緩和,然而美國方面卻反其道而行,繼續對中國指手畫腳。根據路透社4月17日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日本舉行的g7外長會議上發表講話稱:中國必須表現出與美國接觸的意願。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給出正面回應:中方始終基於共贏視角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當下中美關係惡化原因在於,美方對華認知發生錯誤。並在對華認知錯誤情況下規劃及實施偏離實際的對華政策,中方要求美方不得再對中國內政實施干涉、不得對中國利益進行損害、不應再對中美關係政治基礎進行破壞。

布林肯如此大言不慚,似乎還是活在「美國至上」的美夢之中。一直以來,由於美國在經濟、政治、軍事領域擁有至高無上地位,讓各個國家十分忌憚,所以在很多時候都必須以美國利益優先。但是現在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加,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可不會慣美國的毛病。

尤其是現在中國軍事實力的提高,中國在對抗外來風險上面有了越來越多的底氣和信心,即使像美國這樣的強國,在和中國硬碰硬的時候也可能會吃虧。中國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美國卻還是那個霸道的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在世界上大行所謂的「美式霸權」,欺壓他國,完全是置國際道義於不顧,這樣的國家勢必會在國際上被孤立。事實也確實如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不滿美式霸權,開始謀求自身的獨立自主,美國的帝國主義行徑,被其他國家孤立也是必然。

美國的難題,只有中國能解

而布林肯迫切尋求訪華,是因為美國開始意識到,只有中國能夠拯救美國所遇到的種種危機。自從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西方世界陷入了普遍的通貨膨脹,美國也難從中抽身。在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推動下,美國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5%,創下1981年12月以來的新高,是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美國勞工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相比一年前,美國服裝價格同比上漲6.6%、食品價格上漲8.6%、電價上漲9%。如此嚴重的通脹想要緩解,需要一個製造業大國幫助美國平定物價,穩住民心,而中國是最好的選擇。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完善的製造業門類,能夠從各個領域幫助美國穩定物價,從中國生產的質優價廉商品,也能夠滿足美國人民的生活需求。布林肯想要到訪中國,是希望與中國進一步溝通,讓中國出手,幫助美國民眾度過日益嚴重的通脹危機。

另一方面,布林肯多次想要訪問中國,是想拉攏中國來緩解當前的又一危機——美債危機。隨著美聯儲不斷加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已經大打折扣,不少國家紛紛減持美債,美債收益率也達到歷史最低值。尤其是中國,作為美國的主要債權國之一,不斷減持美債,讓美國十分緊張。

美債2023年2月數據出爐,數據顯示,中國持有美債規模持續刷新13年來新低。2月較1月減持106億美元,達到8488億美元。中國也已是連續7個月減持美債。作為美債的第二大持有國,及當下全球經濟的發動機。中國連續7個月減持美債,表明中國不願為美元信用背書。中國減持美債一方面有美元加息背景下優化投資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與美國一意惡化中美互信直接相關。美國怕中國減持美債,會進一步加劇當前的美債危機,所以布林肯急於訪華來試圖和中國溝通美債相關事宜。

時間在中國這邊,美國很著急

而中國不著急非要與美國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因為當前的世界通脹危機對中國的影響還十分有限,而美國卻著急了。尤其是中國推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結構,讓中國有充分的信心來對沖可能到來的危險。中國之所以拒絕布林肯訪華的請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當前在台海問題上的主張,讓中國政府十分不滿,中國需要美方拿出一個明確的態度,才能進一步溝通。

中方需要布林肯要訪華應做到的事項:不干涉中國內政事務、不對中國利益進行侵害。美方想推動布林肯、雷蒙多、耶倫等政府高層訪華,便應首先清除橫亘在前的「美國路障」。以此打通中美政治互信鏈。現在不是中國不願意和美方有接觸的意願,而是美國不願意在涉及中美核心利益問題上拿出自己的態度,如果美方真想和我們談,那前段時間,就不該讓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見「台獨首惡」蔡英文,這個道理,布林肯心裡應該很清楚。

美國現在需要做的,不是催中國與美國接觸,而是擺正自身定位,拋棄自身的優越感,切實拿出解決問題的態度,讓中美雙方關係回到正常的軌道上,這樣雙方高層的交流才能夠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