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實施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自2021年開始,由國家圖書館牽頭啟動,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積极參与。「知識資源細顆粒度建設和標籤標引」(以下簡稱細顆粒度)是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的子項目,2021年、2022年天津圖書館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克服時間緊、任務重、多次閉館等困難,統籌規劃、適時推進、按時完成了兩年共計7萬條指標建設任務。按照項目進度安排,2021年發布在「細顆粒度」可視化展示平台的2萬條數據順利通過天津市文旅局驗收,後續天津圖書館將按照項目建設要求將數據報送至文旅部和國家圖書館。
在天津市文旅局的統籌指導下,天津圖書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建設成果,2023年牽頭組織實施天津市公共圖書館細顆粒度項目,以合作共建和資源共享為原則,聯合5家區級公共圖書館重點圍繞自有版權且具有較高文獻價值、史料價值的古籍數字資源,完成細顆粒度內容標識、關鍵知識點的標籤和標引建設。
為了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每個環節穩步落實,近日,2023年「細顆粒度」第一期專題培訓班在天津圖書館文化中心館區舉辦。天津圖書館、河東區圖書館、寧河區圖書館、泰達圖書館、武清區圖書館、西青區圖書館共6家圖書館館長及業務骨幹參加了此次培訓。培訓會上,細顆粒度項目具體負責人杜嫻介紹了2023年項目建設的實施流程及注意事項,服務推廣組劉軼、鄭超雲分別就可視化項目平台和數字文獻版權保護方法進行講解與演示。最後,系統資源部主任張為江就項目招標需求等內容和參會的領導、老師們進行深入探討交流。此次培訓對於深入推進項目建設有序開展,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對於圖書館來說,是圖書館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重要轉型,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新形態。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古籍數字資源進行智能標引、深度知識挖掘、語義組織,構建支持知識迭代的知識圖譜,不僅可以實現古籍文獻向網路空間的轉移,打破傳統古籍利用的限制,而且可以提升古籍文獻的普及率,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可能。
津雲新聞記者 吳宏 通訊員 宋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