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媒衛星社本月17號發布的報道稱,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於當天以「戰爭罪」向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了逮捕令。理由是俄羅斯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將烏東地區的數千名烏克蘭兒童,以及數量更多的烏克蘭居民轉移至俄羅斯境內。而遭到指控的除了普京之外,還有俄羅斯聯邦政府兒童權利專員貝洛娃。海牙國際刑事法院的判決出爐之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第一時間作出回應,高度稱讚國際刑事法院的判決是一個「歷史性的問責」。
而白宮方面也隨即附和,稱國際社會必須追責俄羅斯犯下的戰爭罪行,以反俄著稱的波蘭則更為激進,揚言普京必須接受戰犯審判。歐盟外長博雷利稍微「委婉」一些,沒有對克里姆林宮指名道姓,而是要求俄羅斯必須對自己在烏克蘭犯下的暴行負責,並強調這關乎「國際正義」。面對著美歐如此賣力地表演,俄羅斯卻對此反應平平,因為俄羅斯在2016年就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而且從未核准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
換言之,所謂的「逮捕令」在俄羅斯面前根本就是廢紙一張。當然,國際刑事法院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在普京入境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的領土時,締約國實施強行逮捕,但鑒於這位「目標人物」是俄羅斯最高國家元首以及俄羅斯武裝力量的三軍統帥,「抓捕」過程可能會有一點「小刺激」。事實上,非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的不只是俄羅斯,中美兩國也都沒有簽字加入,安理會五常之中最具分量的三個常任理事國都沒有選擇加入,從一開始就宣告了該組織作出的任何判決,對中美俄而言都只具備象徵意義而非實際意義。
有關烏東地區居民被轉移至俄羅斯境內這件事,澤連斯基已經不止一次在西方媒體面前「訴苦」,試圖用這種方式來展現自己「愛民如子」的優良品行。但他似乎忘記了,烏東從2014至2022這八年的時間裡,始終處於戰亂狀態下,但烏東人民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根本無人關心。
從基輔到布魯塞爾再到華盛頓,所有人都關心的是衝突本身,而不是由此引發的人道主義災難。恰恰是俄羅斯在衝突爆發之後,將身處衝突中心的平民們轉移至俄羅斯境內,提供住房、補貼甚至是身份,這不得不說是對現實的一個巨大諷刺。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俄烏衝突爆發一年之後,國際刑事法院才針對此事做出判決,這個時間點非常值得商榷。一來可以證明,西方利用這場衝突,從輿論層面來攻擊俄羅斯的招數已經基本見底。二來,不排除這是拜登政府為轉移國際對美國金融系統風險的關注,所採取的「圍魏救趙」。尤其是在美俄軍機日前在黑海上空不期而遇,但是美軍無人機卻狼狽墜毀,拜登政府很可能是希望延續這股輿論勢頭,避免「美國銀行破產」這件事成為國際輿論焦點,這不僅會讓美國社會質疑拜登的領導能力,同時也讓西方盟友感到焦慮。
但這種套路能否奏效,恐怕就連拜登自己也沒底。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北約對俄制裁手段已經用盡,俄烏衝突的長期化,歐洲與美國將更加難以對俄羅斯的內外政策造成實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