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今年2月俄發起「特別軍事行動」3天後,歐盟宣布動用「歐洲和平基金」(EPF)。這一基金組織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成員國援助烏克蘭,最後造成的財政損耗都可以通過這一組織進行報銷。而且報銷的比例非常高,達到85%。這就意味著各國可以放開手去向烏克蘭提供各項救濟,歐盟法案會為其買單,他們只需要擔負政治代價即可。不管從哪方面考慮,EPF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也受到了歡迎。
截至目前,歐盟已經通過多輪武器融資,在「歐洲和平基金」機制下撥款約25億歐元,向各國政府償付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物資。這裡算上一筆賬目,歐盟國家現在對烏援助最高的是德國,其次法國、波蘭也是提供支援的「大戶」,這筆錢足以報銷大部分國家支援的耗費。一開始他們確實按照上報數字進行報銷的,但隨著歐洲經濟出現問題,歐盟EPF組織的報銷款項已經越來越低,現在達到了「最低點」。
三天前,歐盟宣布給出的報銷比例從一開始的85%銳減至46%,縮水接近一半。這讓對烏克蘭支援武器最「賣力」的國家非常難受,紛紛感覺受騙。尤其是波蘭申報了20億歐元的報銷資金,現在被告知只能報銷一半,其他虧損都要自行承擔。非但如此,就連他們承諾報銷的那份,歐盟也一直沒有實際支付只是在打「白條」。負責外交事務的歐盟對外行動署則堅稱,償付款項已經在路上了,但這筆錢到底有沒有來、到了哪裡誰都不知道,最後是否還能划到這些國家的賬目上也未可知。
至於歐盟為什麼突然「翻臉」大幅削減報銷比例,有以下兩種可能性:其一是他們自己都已經拿不出錢了,經歷秋季的能源動蕩後,歐盟很多地方都需要資金填補;尤其是前段時間的能源補貼掏空了很多資金,在這種情況下援助烏克蘭顯得不是那麼重要,所以可以向後靠攏。第二種可能性是,德國等歐盟大國非常不滿波蘭「伸手要錢」的態度,波蘭的報銷比例非常高,幾乎是什麼援助的物資都向上要求報銷;再加上他們前段時間向德國索要「二戰賠償款」,各種因素綜合起來不少人認為該組織的主導國德國已經對其失去了耐心。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這種大環境下各國都開始進行「單幹」,比如德國在宣布1000億歐元財政補貼後又宣布2000億歐元的能源補貼法案,對自己國家可謂是非常「大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各國自7月份以後就失去了支持的興趣,他們現在只是斷斷續續地給烏克蘭一些經濟和軍事援助,這些援助趕不上美國的零頭。對此有評論稱:「現在澤連斯基還渴望他們能在戰後向歐洲申請經濟長期撥款補助,期待歐盟送給他們數百億歐元的財政撥款重建烏克蘭;現在來看歐盟連20多億歐元的援助報銷都推三阻四,很難想像這一組織能對烏克蘭有多麼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