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自救大招被噴「吃人」,面對能源危機,德國懵了歐盟亂了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整個歐盟的火車頭。在這次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中,自然也是首當其衝,受到了最大的衝擊。特別是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更是雪上加霜,讓德國的能源供應捉襟見肘,壓力大增。德國政府也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應對,甚至提出要投入2000億歐元來穩定能源價格,度過難關。但有錢並不代表可以任性,德國政府憋出來的「大招」還沒落實就受到歐洲各國的反對,被噴得灰頭土臉,十分尷尬。

事實上,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在俄烏衝突之前一直保持得不錯。雙方政治和解,經濟合作,特別是在天然氣合作方面,俄羅斯的優質、廉價的天然氣,為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能源支持。德國兩任總理施羅德默克爾先後促成了「北溪一號」和「北溪二號」兩條天然氣管線的修建。德國55%的進口天然氣從俄羅斯採購。直到目前,因俄烏衝突而導致雙方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曾經擔任總理16年的默克爾還在不斷呼籲歐洲只有在俄羅斯的參與下才能實現持久和平。這也顯示出,德國方面依然存在和俄羅斯發展關係,共建和平歐洲的聲音。

但對現任德國總理朔爾茨而言,隨大流跟著美國走才是「政治正確」,儘管有困難和無奈,還要面臨「斷氣」的風險,也要表現出堅定的「反俄」立場,和美國站在一起,制裁和消耗俄羅斯。而付出的最現實的代價,就是能源成本飆升,經濟發展受損。有預測顯示,德國2022年經濟損失將接近600億歐元,2023年損失可能接近1000億歐元。

而能源短缺、通脹高企也嚴重影響到了德國普通民眾的生活。雖然政府多次公開呼籲要節約能源,並且採取了各種節能措施來減少消耗,但依然成效有限。在德國的不少地方,許多人都在囤積柴火,木柴價格也隨之飆升。而為了自救,德國也不得不大量增加了對美國液化天然氣的購買。但在價格上,一切以自身利益為重的美國,自然沒有放棄這個薅羊毛的機會,把價格定得讓德國人心驚肉跳。美國賣給德國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是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價格的3倍,更是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的7倍。惹得德國方面直接吐槽「天價」,指責美國沒有任何互助精神。簡直就是趁火打劫,「宰熟」沒商量。

但德國畢竟家底深厚,還有實力經得起折騰。為了安定民心,不久前,因新冠隔離在家的朔爾茨就宣布政府要拿出2000億歐元的補貼來穩定能源價格,用政府的錢為百姓買單,消除民怨,穩定物價。

這筆錢是迄今歐盟各國中最大手筆的補貼,是義大利、法國兩個國家提供的財政支持總和的2倍還要多。

因此,德國這種「砸錢」的土豪做法,立刻遭到了同樣處境的歐洲各國,特別是實力較弱的小國們的反對。他們的普遍心態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難臨頭不能自己「開小灶」,獨善其身,要同舟共濟。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甚至形容德國總理朔爾茨這種做法是「人吃人」的行為,比利時首相德克羅也批評德國政府此舉可能「使歐洲單一市場退化」。而更多國家則擔心德國的做法可能導致歐盟的分裂。

對德國而言,是這次俄烏衝突引發能源危機的核心受害者,但同時作為歐盟的領頭羊和地緣政治的重要力量,德國的處境十分的尷尬和微妙,儘管在拿捏與俄羅斯和美國的關係上已經非常謹慎,但很明顯也左右為難,不敢有太大的動作。這次在處理能源補貼問題上剛有動作,就惹來歐盟各國的反對,十分尷尬。而最新的消息說,德國總理朔爾茨打算與挪威、美國和其他天然氣供應商討論降低進口天然氣價格的可能性。但現在整個歐洲面臨冬季,已經人心惶惶,價格還是主要操控在美國人手上,而要讓美國人讓步,一定要付出其他方面的代價。所以,不管結果如何,這次德國一定是歐洲能源危機中損失最大的一個,「冤大頭」這次是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