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報道,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在社交媒體上揭露美國當下說一套做一套的現實,華春瑩指出,美最高法院在門楣上雕刻了中國、猶地亞、希臘的古代先賢形象,以此來顯示自身的開放、包容、多元,但美方當下的作為卻與這一象徵意味相反,這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
據了解,美最高法院在選址上先後經紐約、費城最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遷移到華盛頓,最高法院東側門楣上雕刻著孔子、摩西、梭倫等人的雕像,雕像群設計者麥克尼爾在介紹設計初衷時曾指出,法律作為重要的文明要素,美國法律天然地從其他文明中借鑒框架和內容,雕像群正寓意著美國對東方法律、戒律的借鑒。
美國作為移民國家,並不具有本土文明特徵,盎撒民族為主、歐洲各國民族交匯構成了美國文明的基本盤,而在歐洲16、17世紀崛起期間,當時已經成熟完備的中國法律、文化、技術體系,在東學西漸中對西方人的思想啟蒙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明時期業已完備的數學體系和《天工開物》為代表的工學體系,同樣在西方數學、工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參照作用。中國法學體系同樣是歐洲中世紀崛起過程中實時的外來參照。
美漢學家萬百安則在接受中新社專訪時指出,美開國元勛如富蘭克林、麥迪遜、傑裴遜等人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影響,也對中國文化代表的孔子及其思想展露足夠興趣並予以正面評價,美最高法院門楣雕刻的孔子雕像,正體現著孔子思想與美國文化的部分聯繫。
長期以來受移民國家屬性的先天影響,美國以「開放、包容、多元」作為自身最為突出的名片,也藉此在冷戰結束後對全球優質人力、資金、資源形成虹吸效應,以此對自身國力形成了極大增幅。「開放、包容、多元」六字也成為了移民國家美國放大國家優勢、形成核心凝聚力的根本所在,可以說,能否做到這六字與美國國運息息相關,從美國視角來看,美通過海路聯繫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中間地帶,美也在不斷通過美價值觀吸引歐亞財富向美這一「中間地帶」集中。大量東亞、西歐、東歐、東南亞、中東、非洲移民不遠萬里奔赴美國,為在美國獲得永居權不惜傾盡半生奮鬥成果,但當下隨著美國越發走向孤立和單邊主義,「美國夢」正在褪色。
美最高法院東門門楣上的孔子塑像頗為顯示著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自信和抱負,而近90年過去,當下對中國影響風聲鶴唳的美國正高舉制裁和貿易保護大旗,對美華裔科學家密切監視、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在美髮展處處打壓、對美企對華出口處處設限,美國正在越來越失去其引以為傲的開放、包容特質。
在國家形式上,不同於中國以族裔繁衍和漫長歷史融合形成的國家凝聚力,美國國家凝聚力中價值觀念、思想認識佔據了極大的比重,美式價值體系既維繫著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也是美國國內賴以聚合的核心紐帶。而不論是美對華貿易戰、美舉國之力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還是俄烏衝突中美將其宣揚的各類普世價值觀念統統摒棄,對俄進行無底線的打壓抹黑,在給全球造成動蕩的同時也讓美國家肌體核心凝聚力出現裂痕。
當下的美國正在反對曾經的美國,這才是美國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