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當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後,全世界都能感覺到普京乃至整個俄羅斯的憤怒。根據俄羅斯方面的調查,烏克蘭特工部門策劃這起襲擊,甚至還得到了某些俄羅斯公民的協助。在普京看來,這是一起嚴重的「恐怖主義襲擊」。既然是恐怖主義行為,那「俄式反恐」自然必不可少,而此次以「導彈洗地」的方式對烏克蘭全境的狂轟濫炸,讓我們再度看到了普京的「有仇必報」,也對「俄式反恐」有了更新的認識。
據環球網報道,俄羅斯向包括烏克蘭首都基輔在內的多座大中型城市發射了導彈,且逐步出現了「無差別打擊」的跡象,即不論是軍事目標還是為烏軍直接或間接服務的民用設施,都在俄軍導彈的瞄準範圍之內。
在尼古拉耶夫地區,俄羅斯空天軍表現不俗,精準打擊了烏克蘭的軍火庫,摧毀了多套「海馬斯」和「颶風」多管火箭炮系統,前者是美國為烏軍提供的遠程打擊武器。「海馬斯」和「颶風」的重大損失,必將極大地削弱了烏軍的遠程火力支援能力,使其難以持續威脅俄軍後方陣地。
此外,俄軍還在赫爾松等地區擊落了烏克蘭空軍的蘇-24戰鬥轟炸機和米-24武裝直升機。更為重要的是,俄軍在庫皮揚斯克擊退了烏軍和西方僱傭兵的進攻,烏軍對盧甘斯克和扎波羅熱方向的攻勢,也未能突破俄軍和親俄武裝的防線。從這些局部戰線的態勢來看,俄軍似乎正在從之前的撤退中恢復,即收縮到了足以重新建立穩固戰線的程度。
同時,從俄烏雙方的較量手段來看,普京政府正在進一步認清現實,不再對烏克蘭心慈手軟。要知道,烏克蘭官方將俄烏衝突定義為一場針對俄羅斯的全面戰爭,甚至在相當程度上讓國家轉入了「總體戰」態勢,將一切資源優先服務於戰爭,同時對敵國的交通、應急、醫療和能源等基礎設施納入打擊目標,針對克里米亞大橋的襲擊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烏克蘭基本進入了「總體戰」,那俄羅斯自然也無法繼續維持相對溫和的「特別軍事行動」的程度,此次對烏境內軍用和民用設施的「無差別打擊」,意味著俄羅斯也開始向著「總體戰」的方向轉變。而在這方面,俄羅斯「家底」的優勢或將逐步發揮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官方已經放出消息,「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之一就是烏克蘭現政權的瓦解。如何瓦解他國政權?要麼是其主動下台,要麼就是俄羅斯「幫」著其垮台。說到這裡,我們能想到什麼?恐怕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軍攻取德國柏林,以及第二次海灣戰爭的美軍奪取伊拉克巴格達。這顯然是一種暗示性威脅,即俄軍的目標可能是攻佔基輔,乃至讓澤連斯基遭遇和薩達姆一樣的下場……
總之,在普京政府已將烏克蘭襲擊克里米亞大橋的行為定義為恐怖襲擊後,這場「特別軍事行動」的性質就已經發生了改變。俄羅斯從不向恐怖主義妥協,普京的性格和作風更是要將一切恐怖分子送去「見上帝」。既然美國能發動「反恐戰爭」,那俄羅斯有何不可?在這種情況下,「導彈洗地」式的「反恐手段」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種不對等的損失對比,以及俄羅斯隨時可能發動新一輪「導彈洗地」的情況下,澤連斯基政府是否還能撐下去?恐怕答案對烏克蘭來說並不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