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災後才被拜登想起來,波多黎各的美國夢,為什麼難以實現

環球網報道,受「菲奧娜」颶風影響,美國遇難人數已超百人,或將給受災地區帶來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其中,除了美國本土處於災區的各州,其海外屬地波多黎各也遭到了嚴重破壞,拜登還親自前去安撫了一番。

事實上,拜登出訪災區的第一站選在波多黎各,並不是出於看重。恰恰相反,波多黎各在美國的地位,更像是當代版的殖民地,但名義上是美國的海外領地。聯邦政府不能不管,又不想給錢重建,這才讓拜登出馬,送去一波精神上的慰問。

波多黎各位於加勒比海東部,15世紀末被哥倫布航海時發現,後來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成了重要的海運中轉站。

19世紀末,美西戰爭爆發,憑藉著近水樓台的優勢,美國很快就佔領了波多黎各。但在波多黎各人看來,美國這個鄰居和西班牙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外來侵略者,所以他們沒少舉行起義,甚至還派人刺殺過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是沒成功。

到了1952年,波多黎各人終於折騰不動了,立法成為了美國的一個自由邦,還把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照搬了去,對應設立了總督、參眾兩院和法官。

波多黎各有三個主要政黨:支持自治的人民民主黨,支持建州的新進步黨,以及支持獨立建國的獨立黨。以前是人民民主黨和新進步黨平分秋色,獨立黨打醬油,但隨著波多黎各的經濟發展日益拉胯,支持成為美國第51州的人越來越多,獨立黨倒是一如既往地打醬油。

客觀來說,波多黎各的經濟水平在加勒比海地區算相當不錯的,但跟美國比起來就差得遠了,就連家庭收入中位數最低的密西西比州,都比波多黎各高出一倍。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波多黎各的旅遊業。即使金融風暴過去很久之後,由於國際航線的發展擴大,遊客有了更多選擇,知名度不高又沒啥網紅景點的波多黎各自然就被遺忘了。

再加上波多黎各要在缺乏聯邦撥款的前提下維持高福利,財政赤字越累越高,早在2015年,其債務總額就突破了700億美元。所以他們才會在近年來一心想加入聯邦,成為第51個州。

可美國也不願意當接盤俠,一旦波多黎各成功建州,除了700多億美元的債務,聯邦政府每年還得給他們撥不少錢,用來扶持當地經濟發展,光是想想都覺得肉疼。

因此,波多黎各發起的6次建州公投,都被美國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擱置或否決。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20年,過半數的人同意建州。陣仗最大的一次則發生在2017年6月,當時雖然只有23%的人參與投票,但支持建州的票數高達27%。而在公投舉辦的前一個月,波多黎各剛剛宣布破產。

好在華盛頓沒有見死不救,經歷一番波折後通過了援助法案,暫時緩解了波多黎各破產後的燃眉之急。但美利堅的錢不是白拿的,代價就是失去了自主權。按照協議,波多黎各所有政府機構的任何決策,都要受到美國國會委託的監管委員會監督,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殖民政府重開了呢。

有人覺得奇怪,美國既然怕波多黎各拖後腿,為啥不幹脆放他們自由,結束這段糾結反覆的關係呢?

原因很簡單,波多黎各地處加勒比海環島鏈的中間,是進出大西洋的重要門戶。控制了波多黎各,就意味著控制了美國的加勒比「後院」,所以美國寧願時不時給點甜頭,也要拖住波多黎各不讓它走。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美國和波多黎各的關係,大概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