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70歲生日剛過,烏克蘭就將一個「難題」送到了他的面前。據媒體報道稱,克里米亞大橋突發爆炸,部分路段被毀,整個大橋已被暫停使用。
事發後,烏方迅速表態稱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只是一個開始,相當於間接承認烏方實施了此次襲擊。此外,烏媒還稱此次襲擊是烏國家安全局精心策劃的一次行動。另外,愛沙尼亞外交部長還公開對烏克蘭特種部隊表示祝賀,因為他猜測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有烏軍特種部隊的參與。結合各種消息來看,基本可以確定是烏克蘭發動的襲擊。
對於烏軍的襲擊手法,目前可知消息顯示,應該是來自於炸彈爆炸,而不是俄媒最先說的導彈襲擊。據俄反恐委員會的調查,爆炸主要由一輛油罐車引起,進而引燃了一旁的火車。如果是這種情況,說明烏克蘭蓄謀已久,早就對克里米亞進行了滲透,這意味著烏克蘭能炸的不止是克里米亞大橋,該地區的其餘重要交通要道和設施,接下來也有可能成為目標。
烏克蘭之所以要選擇襲擊克里米亞大橋,在我看來,主要有2個原因。第一,這座大橋不僅是交通要道,而且還有著特殊的政治意義,是俄羅斯實際控制克里米亞的標誌性設施。當初大橋通車之際,普京還親自駕車駛過大橋,由此可見這座大橋政治意義的特殊性。烏克蘭此次襲擊克里米亞大橋,就是要和俄羅斯爭奪克里米亞的歸屬權。
第二,為了切斷南線俄軍的補給。赫爾松地區的俄軍要想從本土獲取後勤補給,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個是通過克里米亞大橋,直接輸往赫爾松;另一條是繞道頓涅茨克和扎波羅熱,然後抵達赫爾松。顯然第一條路線是最佳路線,因為路程更近。如今克里米亞大橋暫停使用,赫爾松方向的俄軍想要獲取補給,只能選擇第二條路線,或是採用輪渡的方式,通過赤刻海峽運輸物資。
所以,赫爾松方向的俄軍後勤補給將會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對俄軍的作戰意志造成一定影響。當前烏軍正在加大反攻力度,試圖在俄軍新徵召的30萬大軍完全就位前,取得儘可能多的反攻戰果,所以烏克蘭有著充足的動機襲擊克里米亞大橋。
其實早在今年7月,烏克蘭方面就曾多次表態,一旦存在炸毀克里米亞大橋的可能,烏克蘭就會付諸行動,所以這次襲擊也算是蓄謀已久。
當然,克里米亞大橋被炸事件已經發生,無法挽回,所以如今擺在俄羅斯面前的主要有4件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首先,穩住克里米亞地區的社會秩序。據當地政府所述,目前正有數萬俄羅斯外地民眾在當地度假,而當地生活用品僅能維持兩個月的需求,燃料供給則只夠維持半個月,急需進行補充。不過,雖然陸上唯一通道被斷,但還有輪渡的方式可以補給物資,所以穩住克里米亞地區的社會秩序不是難事。
其次,解決赫爾松地區的後勤補給問題,穩定前線俄軍的軍心。然後是加大在克里米亞地區的排查力度,清除烏克蘭的滲透力量,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上演。
最後,抓緊時間修復克里米亞大橋,爭取早日恢復通車。保證運輸通道的順暢。從現場的圖片來看,大橋的拱梁並沒有受到過多影響,因此這次襲擊對大橋來說並不算致命,不過具體何時才能完成修復,俄方也正在評估,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如果無法保障大橋不再遭受襲擊,即使大橋搶修好了也沒有意義,畢竟破壞要比建設更容易。
當然,針對克里米亞大橋的襲擊是一次嚴重的挑釁行為,既然烏克蘭方面已經承認,俄羅斯必然會採取措施予以回應。早在2個月前,烏方揚言要炸克里米亞大橋時,俄方就曾明確回應,「如果烏克蘭敢對大橋發動襲擊,就將遭到俄方「審判日」式的回應」。
以俄羅斯民族的秉性,以及俄政府既然已經發出警告,那必然會予以兌現,否則普京政府將面臨信任危機。目前來看,我認為俄羅斯至少有2個反擊方案可以選擇。
第一個方案,對等反制。烏克蘭炸毀了克里米亞大橋,俄羅斯也可以對烏克蘭的標誌性設施發起精準打擊,不過如果普京的回應僅限於此,恐怕也很難給國內一個交代,同時也會讓烏克蘭得寸進尺,所以應該會有更加強烈的回應。
第二個方案,以烏克蘭襲擊俄羅斯大型民用基礎設施為由,進一步升級衝突,甚至直接向烏克蘭宣戰。俄國家杜馬代表莫羅佐夫在襲擊發生後就直言,這就是在對俄羅斯「宣戰」。不過對於俄羅斯來說,如果真的做好了宣戰的準備,其實理由很好找,不會等到克里米亞大橋被襲擊再宣戰。一旦正式對烏宣戰,俄烏衝突的性質將發生變化,這樣的結局無疑是美國想要看到的。所以在我看來,第二個方案的可能性不大,第一個是最有可能的。外界一直猜測「審判式」回應可能會是戰術核打擊,但可能性其實也不大,畢竟俄羅斯想贏得戰爭勝利,而不是核大戰式的互相摧毀。
目前對於普京來說,如何作出反制算是一個難事。普京已經下令組建政府委員會,對此事進行調查,這也相當於為作出反制措施提供了一個緩衝期。「北溪」管道被炸後,如今克里米亞大橋也被炸,美烏正在一步步逼近普京的底線,這也將給俄烏衝突,乃至全球安全增添更多的不穩定因素和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