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破西方霸權,俄駐華大使呼籲安理會擴員,並點名印巴德日四國

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機構,可以進行維和行動、實施國際制裁,並且可以授權採取軍事行動。

與此同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也令一些二戰後崛起的國家垂涎三尺,一直呼籲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要求「入常」。

7月4日,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表示,有必要增加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在安理會的比例,同時他還點名印度和巴西,表示對其加入安理會持開放態度。

傑尼索夫認為,現在的聯合國安理會實際上已經成了西方國家實施宣傳的舞台,吸收更多地區的國家進入安理會,可以讓其變得更加民主,有利於打破西方霸權。

不過傑尼索夫也強調,俄羅斯不會支持德國和日本進入安理會,因為目前的安理會本身就是西方國家主導的,德國和日本加入將會讓安理會改革失去意義。

其實傑尼索夫的提議並不算新鮮,目前安理會改革的大方向就是擴大安理會的代表性。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數量眾多、人口超過西方國家,同時還擁有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理應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強大的發言權。

對於增加安理會理事國數量這件事,其實大家並不存在什麼異議,真正爭議的是一票否決權。

聯合國是在二戰期間由中、美、英、蘇倡導成立的,當時為了均衡各大戰勝國之間的利益,採取了「大國一致」原則,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出反對票,安理會的決議草案便會擱淺。

其本身就是各大戰勝國用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機構,那些二戰之後才獨立、沒有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國家,並沒有資格擁有一票否決權。

如果改變了這一原則就會傷害聯合國存在的合法性,讓聯合國變成曾經的國際聯盟那樣的鬆散機構。

很多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都曲解了「一票否決權」的意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過去幾十年時間裡,日本一直致力於「入常」,而他們唯一能拿出來的理由就是自己是個經濟大國。

但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不僅在戰後不承認自己的戰爭罪行,還憑藉經濟實力的提升不斷擴充軍備,攪動地區局勢,多次與俄羅斯、韓國、中國發生領土爭端。

這樣的國家,即便經濟實力強大也沒有任何資格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僅如此,這種妄圖挑戰二戰勝利果實的前法西斯國家,應當成為安理會重點監管的對象。

但現在美國為了把日本、印度拉入自己的反華小圈子,支持他們「入常」;而俄羅斯為了避免自己在安理會被孤立,也向巴西、印度伸出了橄欖枝,分發「入常門票」。

這種由於利益衝突而產生的討論,不但無助於安理會改革,反而會深化安理會的內部矛盾,改革的真正目的也就無法實現了。

總的來說,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擴員」,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並不大。不少大國都把支持某國「入常」當做了籠絡人心的手段,並非實實在在地支持其他國家「入常」。

除此之外從程序上來說,改革安理會就要修改聯合國憲章,這同樣是其他國家無法跨越的一道天塹。

而且就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安理會不貿然進行改革,對中小型國家反而是件好事。

最近20多年,美國及其盟友轟炸南聯盟敘利亞,侵略阿富汗伊拉克等行動全都沒有得到安理會的授權,已經極大地損害了安理會的權威。

現在為了孤立俄羅斯,他們又把安理會的大旗扛了出來,試圖把德國、日本等盟友抬進安理會與中俄兩國進行對抗。

如果這樣的「改革」如果發生了,西方國家將更加肆無忌憚,世界也將變得更加動蕩不安。

從另一方面來說,其他國家要想維護自己的國際地位和利益,也並不一定要通過進入安理會來實現。

而且就算進了安理會,以西方國家的「棄約精神」,他們同樣會無視相關決議,對中小國家肆行侵略。

既然如此,其他國家倒不如與中國等愛好和平的國家一道,從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抗擊西方霸權,這會比強行擠進安理會要靠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