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是不是挑戰者?美歐爭執不休,德國反對涉華表述過於對抗

西方國家最近特別忙,繼G7峰會後,北約峰會也在西班牙召開。不過西方國家重要的「兩會」,在美國操弄下,變成了一場針對中俄的「政治秀」。除了一貫的反俄議題,此次美方還通過所謂「戰略概念」,污衊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要求盟國「努力共同應對」。然而,相比於炎熱的天氣,更令美方焦灼的是盟友的態度。對於「中國到底是不是挑戰者」這個議題,歐洲的德法荷蘭比利時都與美國爭執不休,德國更是直接反對在涉華表述上過於對抗。如今,美國想忽悠盟友,是越來越難了。

據來自《參考消息》的報道,有德媒近日透露,對於「中國是否已成為北約的威脅」、「是否能將中國和俄羅斯混為一談」、「西方該怎麼對待中國」這些問題上,北約內部仍然爭執不休,尤其是美國和德國之間的爭論很大,德國政府希望延續此前的戰略,即「中國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及其國際政策可能構成挑戰,我們必須作為一個聯盟共同應對」,以免其對華的表述太具對抗性,但美國並不這麼想。

作為美蘇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軍事同盟,北約現在已經逐漸淪為美國實施霸權的工具。早在會議之前,北約秘書長就「對外放風」,稱本屆北約峰會是一次具有「變革」意義的峰會,將提出「新戰略概念」,首次給中國貼上「系統性挑戰」的標籤,要求各國「努力共同應對」中國的挑戰。但看到成員們反響平平後,他又稱不把中國當對手,但「對中俄走近感到失望」,妄圖把中國和俄羅斯綁定,提高盟友針對中國的積極性。

很明顯,美國想要給盟友們製造一個「假想敵」,以達到其打壓對手的目的,這是赤裸裸的冷戰思維。但歐洲國家對針對中國顯然並不感興趣,德法荷蘭比利時都相繼反對針對中國,德國還與美國爭論不休。那麼,中國真的對北約構成所謂「系統性挑戰」了嗎?咱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中國提出全球和平發展的倡議,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合作,足以證明在對外政策上,中國並不希望與其他國家對抗。相反,真正在大搞政治對立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比如,在針對中國時,就曾大肆潑「人權」髒水,還在台海問題上頻繁插手中國內政,誰展現出了政治圖謀,一目了然。

其次,中國努力推動「一帶一路」方針,在全球各地區加強與各國的經濟合作,比如創立中-東歐「16+」合作機制、中國與東盟的夥伴關係,近期與南太平洋島國以及與拉美國家的合作,無一不是受到各國歡迎。然而,美國不是在搞「美英澳新軍事夥伴關係」,惡意核擴散,就是組建「印太經濟框架」、「四方對話會議」這種「對華群」,美方所謂的挑戰,實際上就是它自己在搞惡意針對,為霸權服務。

最後,中國的國防政策一直是防禦為主,中國艦隊從不會去擅闖他國禁區,哪怕現在中國已經有了三艘航母,也只是為自己的海權安全服務。而美國一個亞太域外國,航母幾乎常年在南海耀武揚威,還聯合日本對南海、台海問題說三道四,多次對台售武,這難道不是美國在挑釁中國,對中國領土和主權尊嚴進行的挑戰嗎?

所以,美方這種毫無證據的說辭,是無法令盟友信服的。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德合作更是成為中歐合作的樣板。如今,承受著對俄制裁所帶來的經濟反噬,德國並不想因為政治因素放棄中國這樣的重要經濟夥伴,美國那套「系統性挑戰」的說辭,對陷入困境中的德國恐怕並不管用,中國非但不是挑戰,反而是德國的「救命稻草」。德國希望在對華合作中拿到屬於自己的利益,美國卻一心想讓盟友「投錢遏華」,這麼一來,爭議不大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