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還想和中國「脫鉤」,被民眾亮出數據打臉

韓國總統尹錫悅參加北約峰會期間,其首席經濟秘書崔相穆,發表了一個奪人眼球的言論,他說:「(韓國)通過中國實現出口經濟繁榮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這句話是崔相穆在西班牙馬德里說的,但歐洲媒體,並沒有太過關注,反而是在傳到亞洲之後,引起了輿論的廣泛熱議。

尤其是在韓國國內,政商兩界都對崔相穆的「與華脫鉤」言論表達了擔憂,但根據韓國媒體經過走訪後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韓國對華貿易,佔到其全部對外貿易的25%左右。

而且,韓國在和中國做生意的過程中,常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簡而言之,韓國不但跟中國貿易規模龐大,而且還能從中獲取巨大的利益。

以旅遊業為例,韓國每年旅遊業GDP中,有一半是中國遊客創造的。

如果說出「要和中國經濟脫鉤」這種話的人,是韓國總統尹錫悅本人,其實反倒沒什麼,因為他不一定很了解經濟問題,更可能是出於政治角度做出這樣的表態,迎合一下美國人,符合尹錫悅旗幟鮮明的「親美立場」。

可說出這話的人,偏偏是韓國總統府的首席經濟秘書,他不可能不懂經濟,更不可能不了解韓國對中韓貿易的依賴程度有多大。

在此基礎之上,崔相穆的表態就值得引起人們的深思了,韓國到底怎麼了?

首先,必須要承認,崔相穆說「韓國通過中國實現出口繁榮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這句話從某種層面來說是事實,但也只是部分事實。

因為結束的不光是韓國的出口繁榮,而是整個韓國經濟的高增長時代,現在的韓國的確不依賴對中國出口實現繁榮,但卻依賴對中國出口,不至於迅速衰落。

這裡面的核心問題,不在於中國,而是韓國自身的經濟出現問題了。

直白一點說,韓國在核心製造業層面,相對於日本、中國、甚至東南亞、印度等國,失去了競爭優勢。

它本身又沒有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自然不可避免地就陷入了經濟的衰落陷阱之中。

早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這一問題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那時候韓國運氣好,正趕上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年代,所以韓國依賴著對華出口,又保持了近15年的繁榮。

但這個繁榮,是建立在中國起步晚,雙方之間存在技術代差的基礎上。等中國製造業逐步發展起來,韓國不管是從成本、創新能力、還是技術和資本層面都無法跟中國企業競爭的時候,自然也就會慢慢被擠出市場了。

更不妙的是,由於中國是「世界工廠」,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因此當韓國製造業無法在中國市場佔據優勢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它被全球市場拋棄了

這正是近些年來,韓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高升的核心原因。更形象一點來說,從文在寅時代開始,每一任韓國總統,就都面臨著跟日本一樣的困境,如何在全球市場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技術沒有突破性的進步之前,眼下這個時代對中美之外的其它國家,都不太友好。因為無論是高端技術還是資本,都掌握在美國手中,全球沒有人能和它競爭。

而中下游製造業和市場,掌握在中國手上,至少在未來10年內,沒有任何中小國家可以和中國競爭。

西方經濟學家說這是強者恆強的時代,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韓國現在遇到的問題,日本,包括歐盟也在遇到,只不過韓國夾在中美之間,本身體量又小,所以感受自然更為激烈一點。

問題是,面對這種局面,與中國「脫鉤」就能讓韓國走出困境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崔相穆說韓國要通過跟歐洲加強貿易,取代中韓貿易對韓國經濟的貢獻。

問題是,困擾韓國經濟的問題,是他們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想辦法改變這一點,在亞洲市場上競爭不過中國,在歐洲市場上就能了嗎?

「窮則變,變則通。」但也不能瞎變,韓國和日本一樣,最根本的問題是經濟受美國操縱太深了。幾大財閥看上去異常強大,然而每年賺走的利潤,大部分都被華爾街資本拿走了,真正能夠留在韓國的剩餘財富,非常有限。

而一個國家想要保證競爭力,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要肯花錢投資自己的技術。其實從社會面來看,韓國對技術研發的投資,佔GDP比重是非常高的。

然而,這些投資,同樣是被美國資本控制的財閥主力投進去的,產出來的果實當然也還是被幾大財閥給摘走了。

說白了,韓國就像是一個美國的高級經理人,每年過手的錢很多,可留給自己的並不多。

當美國這家企業蓬勃發展的時候,韓國作為高級經理人,自然也能量龐大,但現在美國經濟出了問題,韓國就算再怎麼掙扎,又能有什麼效果呢?

所以說,尹錫悅要是真想救韓國,與其搞什麼「與華脫鉤論」,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怎麼突破財閥壟斷,扶持一些真正能做主的本土企業上來。